发布时间:2024-09-02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脉”更是被誉为中医诊断的“金钥匙”。那么,什么是“切脉”?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切脉”是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处的桡动脉,感受脉搏的跳动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反映出来。通过感受脉搏的力度、速度、节律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以“动脉”为例,这是一种脉象跳动很快,心脏有“突突”乱跳感受的脉象。《伤寒论》中描述道:“阴阳相搏名日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这意味着当人体的气血不和,气不能顺畅地引导推动血脉运行时,血脉就会变短,不能条畅脉道。这种脉象常见于阳虚不足或阴虚明显的情况,如恐惧、疼痛、出汗、内热等症状。
再如“促脉”,指脉来急促跳动很快,而又有不规则的间歇。这种脉象多见于内热亢盛而兼有气滞、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脉经》说:“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这种脉象反映了脏气虚弱,阴血衰少出现相对内热,热邪混杂在血脉当中出现了阴阳不和。
相比之下,“结脉”则是指缓慢而间歇的脉。《脉经》说:“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这种脉象反映了长期慢性虚损型体质,身体内因血虚,或寒邪凝聚血脉,或顽痰阻滞血脉。身体内出现的拥堵物会妨碍气血地运行,气血阻滞会在局部产生能量郁结,郁结能量爆发或者“灼烧”血液和肌肉会产生脓状物质。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医学通过心电图等设备来监测心脏活动,而中医则通过手指感受脉搏的变化。虽然两者都能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但中医脉诊更注重整体和辩证,能够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心脏本身的问题。
中医科普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享用中医。正如彭长林和陈小飞在《“望闻问切”开展中医科普》一文中所言:“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享用中医,更是中医药系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开展中医科普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望闻问切”,即“切中要害,把握共性,注重个性,望得准,闻得真,问得活,切得精”。我们应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说出大家最关注、最想知道的中医药知识。
总的来说,“望闻问切”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整体的医学观。通过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科普也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中医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