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壹
道教自古以来便有借医传道的传统,自创教之初便以“借医弘道”为宗旨,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教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倡导“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修炼成仙,追求长生不老。
此思想与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相呼应,强调了道教教义与医学之间的深厚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与中医文化都是同根生长的。
两者从上古巫术文化起源,通过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华文化源流《易经》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体系,显示出密切的联系。
道医在道书中称为“道士医师”,意指负责医事事务的道士。
在《太上灵宝五符序》中首次提到“道士医师”,强调医疗不仅要治病,还需了解病因,否则药效无法体现。
因此,道教通过行医弘法,使道士医师成为传教的重要力量。
在民间,由于道士医师的行医方式各有不同,形成了“丹医”、“隐医”、“走方医”、“草泽医”等称呼。
这些称谓不仅与行医方式有关,也反映了道医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性,源于道医的丰富经历。
贰
历史上,道医入道经历一般可分为四类。
其一,来自道门世家的弟子,自幼学习道教与医术,如晋代的葛洪及其妻鲍姑。
其二,基于对道教理念的崇尚,自行钻研医术并运用于传道济世,如茅山的三茅真君。
其三,潜心修行与医疗,虽常在乡野,但也因声名显赫而受到上层关注的道士。
诸如东汉张道陵天师、南朝梁的陶弘景,以及孙思邈、刘完素等,在道教及医学历史上广为人知,显著扩展了道教和道医的影响,提振了二者的社会地位。
还有一种是因病入道修医的,如《神仙传》中方士于吉的例子。
除了上述四类,许多道医并未被历史所铭记,他们生活在民间,游走于小巷与名山,悬壶济世,为道教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代道书中的道医专为医事与传道而生,而至近代后,道医的定义已得到拓展,成为道教医学的重要代表,视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一大流派。
对于道教医学的不同解释,学术界各有侧重。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指出,道教医学是道教在追求长生过程中积累的医学知识,涵盖了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多个方面,与中医学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分。
《中华道教大辞典》则认为道教医学带有道教修炼特征,是对道教文化的一部分的建立。
日本学者吉元昭治在《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中指出,道教医学以道教为侧面,与中国医学存在联系。
道教医学扎根于中医及民俗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或许“医道同源”的说法能合理解释道教医学的深层内涵。
叁
道与医的起源均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巫”。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随之而出现的“巫”作为人与神灵的中介,巫术也相应产生。
巫术文化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生活及疾病治疗。
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殷商时期,巫术达到顶峰,重大事项都需占卜与祭祀。
巫祝主导诸多事务,包括医疗与教育等。
在当时,巫医并不使用针石或药物,而是采用“祝由”的方式,通过祝告与符咒来医治疾病。
刘向在《说苑》中生动描述了这一过程,虽然其科学性受质疑,但对于当时人们而言,这种治疗具有一定心理安慰效果,结果也非虚幻。
肆
从道教的角度来看,巫祝是道教的远古源流。
《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揭示了其职能,作为能够与神明交流的人。
道教中的符箓、咒语也源于巫术,而道教医学如针灸等医治手段明显承袭了这一传统。
尽管道医在地位上不如巫祝高,但在医术上却保留了巫祝医学的部分。
道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含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因此带有某种神秘感,融合了巫医及仙药等传统。
道教医学及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与民间原始宗教文化同源,共同滋养了中国医学及传统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
道医以“道”为体,以“医”为用,承载着道家“重人贵生”的思想,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动结合,达到“道”与“医”的完美统一。
老子说过:“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医立足现实,关注健康与长生,构建了道与医的和谐共生。
中华文化的根本是“道”,人与自然相合,以心养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延续。
道医由道而生,为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