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书或者承诺书法律效力的三个条件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2014年,浙江诸暨一对夫妻因一张保证书打起了财产分割的官司。陈女士拿着丈夫陈先生2010年写下的保证书,要求法院认定其有效。保证书上写着:“今后我不最(再)提出离婚一事,并保证不打XXX妻子,不打坏东西。要发生今后离开家庭,不拿一分钱离开。”最终,法院判决这张保证书有效,陈女士据此获得了家庭的全部财产。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保证书法律效力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样的保证书或承诺书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保证书或承诺书要具有法律效力,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保证人必须是成年人,或者十六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其次,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保证书或承诺书必须是保证人自愿书写的,不能是在受到胁迫或欺骗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保证人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的保证书,那么这份保证书的法律效力就会受到质疑。

最后,保证书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例如,保证会和某人结婚或不和某人离婚的保证书,因为侵犯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利,是无效的。同样,如果保证书的内容涉及非法行为或违背社会道德,也不会被法律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法律效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保证书附有前提条件,如“如果离婚/离婚的时候,财产归一方所有”,那么这种附条件的约定在条件成就之前是不确定的,作出承诺的一方可以反悔。

此外,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法律效力还取决于其是否符合特定的法律要求。例如,在借贷关系中,如果保证人是以合伙企业名义提供担保,那么这种担保行为可能涉及合伙企业的法律责任,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其效力。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想要撰写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书或承诺书,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明确保证书的目的和内容,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
  2. 保证书应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签署。
  3. 保证书的内容应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
  4. 如果涉及重大财产或权益,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确保保证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法律效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保证书或承诺书,既不要轻易签署,也不要过分依赖。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