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被烧3次,小说《大宅门》出版前病逝,他把“家丑”拍成神剧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郭宝昌的一生,是一部比《大宅门》更跌宕起伏的传奇。 这位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用40年心血将自己家族的“家丑”打造成了一部传世之作,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940年,郭宝昌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工人家庭。3岁时,父亲冻死街头,母亲将他以80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不久后,他又被以200块大洋的价格转卖给了同仁堂老板乐镜宇的二太太郭榕。这段颠沛流离的童年经历,让郭宝昌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也为他日后创作《大宅门》埋下了伏笔。

16岁时,郭宝昌开始以自己在大宅门里的所见所闻为蓝本,创作小说《大浪淘沙》。这本小说就是《大宅门》的雏形。然而,创作过程充满了坎坷。 手稿先后三次被毁 :第一次是被养母郭榕发现后烧毁,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付之一炬,第三次则是在与前妻离婚时被对方烧毁。这三次打击,让郭宝昌心灰意冷,但他从未放弃过创作。

1994年, 54岁的郭宝昌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大宅门》的第四稿 ,并将其改编成52集的电视剧剧本。为了这部作品,他推掉了所有工作,几乎断了收入,每天只能靠一个烧饼和热水度日。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家族历史的深厚情感。

《大宅门》的拍摄过程同样充满波折。剧组曾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郭宝昌也因此背负了300万元的巨额债务,甚至遭到黑社会的威胁。但他没有放弃,历时4年,先后与80多家投资商谈判,最终在2000年得到了央视的投资。

在选角方面,郭宝昌同样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坚持。 他坚持让陈宝国饰演白景琦 ,即使这意味着要支付9万元的违约金。他坚持让斯琴高娃饰演白文氏,即使这意味着要得罪央视的高层。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才成就了《大宅门》这部经典之作。

《大宅门》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 ,讲述了百年老字号百草厅三代人的兴衰史。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正如郭宝昌所说:“《大宅门》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全部,这个作品不完成,我死不瞑目!”

《大宅门》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精湛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人性的复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郭宝昌用他的经历和才华,将“家丑”变成了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郭宝昌的一生,是对“艺术家”这个词最好的诠释。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更要勇于面对生活,甚至挑战生活。他用40年的时间,将个人的苦难和家族的“家丑”转化成了艺术的瑰宝,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