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黑水城)——阿拉善神秘沧桑的古城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茫茫戈壁中,矗立着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黑水城。这座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古城,见证了西夏王朝的兴衰,承载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如今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意为“黑城”。它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南约25公里。这座古城遗址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水城不仅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还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

黑水城的兴衰与西夏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西夏鼎盛时期,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然而,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破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就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旧沿用,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隶属于甘肃行省。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带兵讨伐元朝残军,曾使河流改道,造成城内水源断绝,故明军占领此城后随即废之,城中居民被迫迁徙。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水城和尼雅、楼兰古城一样湮没于浩瀚的沙漠之中。

黑水城的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这些文物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汉文、西夏文对照的辞书,对于解读西夏文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土,使得学者们得以窥见西夏文化的面貌,为西夏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黑水城的消失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战争是直接因素。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塞,黑水城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战事不断。其次,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4000多年前,这里气候暖湿,水源充足;此后,北方气候整体干旱趋势显著,降雨量减小,蒸发量增大,植被减少,生态恶化。最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从公元前121年开始,中原王朝政府就开启了河西走廊开发模式,修筑军事防御设施,同时为戍边采取了移民实边与屯田政策,大量中原或者江南等地的移民到来,修建水利,滥伐森林,将草原转化为耕地,扩大土地,广种薄收,导致河流干枯,原始绿洲面积减小,草原沙化,植被减少,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黑水城的考古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黑水城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西夏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研究丝绸之路、民族融合等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黑水城的兴衰历程给我们以启示: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心怀敬畏,遵守基本的科学规律,而不可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否则将自食苦果。同时,黑水城的考古发现也提醒我们,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世界,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