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斋、醮详解,依科演教,奉道持斋
在道教的宫观中,常见道士身披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拿各种法器,吟唱古老曲调,曼妙起舞,仿佛演绎着一场折子戏。
这便是 道教的斋醮,俗称“道场”,被称作“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即法事。
1、“斋”的意义
“斋”的本义是齐整与净化,后来引申为斋戒和清净之意。
古人在祭祀前,需沐浴更衣,忌食荤酒,避免入寝,以表示祭者的庄重诚意。
道教继承这一礼仪,在祈禳之初要求素食清心,沐浴洁身,称之为“修斋” ,最初以“积德解愆”为目的,进而“和神保寿”,最终达到“专道”、“乐道”、“合道”的境界,即为“修道”。
这便是修斋的最高境界。
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的斋法。
根据规模和功能可分为:
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见《洞神经》)。
外斋(济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斋、玉篆斋、黄篆斋;七品则包括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不同的斋法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金篆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篆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而黄篆斋则“下拔地狱九幽之苦”。
全真派道士坚持食素;而正一派道士在每月初一、十五或其它道教节日也会以素为主,这皆是在持斋以奉道。
2、“醮”的意义
“醮”原意为祭奠,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
《说文》曰:其一为婚嫁;二是祭祀。
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功能,通过此法与神灵感应。
“醮”还有特定的“醮法”,即斋醮法事的程序和礼仪等。
醮的名目繁多,世人有需求便会建相应的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
斋法与醮法最初并不相同,后逐步融合,自隋唐之后,“斋醮”合称,传承至今,成为道教仪式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则指依一定规章进行的醮祷活动,通常分为阳事与阴事,即清醮与幽醮。
清醮包括祈福谢恩、祛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的法事,而幽醮则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的斋醮法事。
每逢朔、望日及重要节日,宫观道众通常会举行祝寿、庆贺等仪式,这些常规的仪式均属斋醮科仪。
斋醮科仪的历史,古已有之,具备道教特色
斋醮祈祷,自古即有。
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显示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东汉时期,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的仪式;天师道也有“涂炭斋”、“指教斋”的简单仪式。
在这一时期,虽然斋醮科仪的表现形式较为简朴,但已具备其基础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一些斋醮法,使弟子们“各成道法”,从而广为流传。
《天宫章本》被视为最早的科:醮书。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探索阶段,虽然内容形式都十分简约,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已悄然产生。
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斋醮科仪在上清派和灵宝派道士的演绎下,逐渐形成系统的仪范与程序。
东晋哀帝兴宁二年(西历364年),魏夫人的弟子杨羲和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
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写了《灵宝经》三十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进行修订,使之广泛传播,并在閤皂山建立了“灵宝玄坛”,使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首次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革经文的诵读方式,使斋醮诵经逐步加入音乐的元素。
寇谦之著有《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随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再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整合了斋醮科仪,并撰写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的文卷及《升玄步虚章》的醮乐曲。
经过寇谦之与陆修静的整编,斋醮科仪逐步定型并开始完善。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下诏在两京及各州设立玄元皇帝庙,每年依照道法举行斋醮。
此外,他曾于道场教授道士步虚声韵,并命道士如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创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
唐武宗即位后(841年),召集道士赵归真等共八十一人禁中,在三殿修建金箓道场。
皇帝在三殿亲自授法。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
他广泛搜集、整理、编纂和删定自南北朝以来的多种科仪,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多部科醮书,对之后的道教科仪产生深远影响。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殿内均设有斋醮活动,历史记载屡见不鲜。
金元之际,京城及众多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地)均有斋醮举办,不仅正一派道士参与,连全真道的邱处机、王处一,及太一道的萧志冲、萧居寿等人亦曾受金元皇帝之命主办斋醮,因此斋醮成为道教众派的共同实践。
明代后,道教虽有所衰退,然而斋醮科仪依然在民间得以传承。
此阶段产生了许多民间宗教,广泛流传,多种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
同时,大型斋醮因难以承办而逐渐失传,而更为简化的小型斋醮则因应民众需求而延续至今。
斋醮科仪的流程,包括建坛设品、诵经拜忏
举行斋醮科仪时,通常需要通过建坛、设置供品、诵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步骤共同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道士负责,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斋醮中的重要角色,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斋醮科仪。
醮坛,是举行醮的首要设定,称为“醮坛”或“法坛”。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时祭祀皆设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
记载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则于屋下,更为简约。”可见古代醮坛一般为露天,而今通常改置于殿内。
不同型态的斋醮活动,往往会设置不同规模的坛。
大型斋醮活动通常有多个坛,其中一个主坛称为“都坛”,其他的为“分坛”。
“生态”体现生命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是人们对生命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与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认识逐渐深入,生态意识走出专业领域,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影响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学问。
道教虽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独特性而无法被其他学说和宗教取代,正因如此,才能在不断衰退中复苏而流传至今,产生深远影响。
在伦理认知上,道教重视生命的快乐、宁静、恬淡、朴素与心灵的充实与扩展,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内容简练而深刻,包罗万象而又精炼,有着无穷的乐趣;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悟道理、修道养性,克己奉公,以寻求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互动中的长存。
因此,在对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道教体现出主动开发生命活力的奋斗意识、与自然对象的统一性,以及伦理理念的整体性。
用道教的表达,“自然之道不可违”,“顺乎自然之道”。
此处的自然乃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
理解事物、人生与社会本质,寻求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范、态度及气象,正是道教伦理所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其精致而深邃的内涵与对人心的吸引力中,也蕴含在其延续与发展的生命力中。
具体来看,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有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理念。
道教所崇奉的至高存在是“道”。
道教的宗旨在于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而得道即是通过修炼实现与大道的合而为一。
因此,在中国宗教中,道教最为注重现实生命的存在。
道教认为,世间万物是统一的,自然万物存在具备合理性,人与天地万物密不可分,提倡对生命的珍视,反对贪生怕死,推动生命的升华。
人类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特性。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提到:“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层自然事物和谐共处、共栖共荣。
在道教思想家葛洪的著作中,这种万物一体的平等观念也有明确而深厚的阐述,他认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和“肉体成仙”的理想,达到与自然统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
道教有着“生道合一,重人贵生”的思想,老子所言:“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表明道教致力于从宇宙高度看待和把握人类意愿。
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诫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观念。
与万物一体的理念密切相关,道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与至高准则在于生成万物却不贪占它们。
道教看到人的肉体修炼与精神完善的最终目标为“道”。
葛洪曾阐述道的生成:“道起于一,其珍贵无可比拟,各占一所,以象天、地、人,故称为三一也。
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人得一而生,神得一而灵。”同时,他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的大道体现。
老子指出:“人法于地,地法于天,天法于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真义在于:“道之崇高,德之尊贵,受其命而常常自然,故由道的生长与德的滋养,长久而育之,包容之,生而不依,行而不屈,长而不压,是谓玄德。”因此,只有“道法自然”才能体现道德。
在道教的眼中,崇高的道德在于滋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我抬高,引导万物却不加控制。
唐代道教学者孙思邈,便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者,他的医疗理论建立在天人合一与生而不有的观点之上,分别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肢五脏,阳其形,阴其精,天地共通共存。”
三是曲成万物的观念。
早在道教之前,《周易传》就说道:“伟大的人应与天地共享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季协调。”在这里,天地之间的和谐由人作为中介。
老子则强调人之重要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既然“人亦大”,那就意味着人不仅是自然的依附者,还应该能驾驭自然法则。
道教进一步提出,人应该审时度势,三思而行,追求仙道,不可妄为;如果偏离了这个道,就会损害心性,甚至危及人类自身。
道教信徒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相互感应的,而这种感应建立在万物与人皆有精神的基础上。
宇宙不断演化、生生不息,身为宇宙共同体的一部分,应致力于整体宇宙的和谐,而非以摧毁自然物为手段来抹杀宇宙的生机。
因此,道教为人们提供了信仰及教义的严肃性与虔诚,同时将信仰与教义具体化为各种道功与道术,进而形成实践体系,引导信徒参与实践。
可以说,道教是重道、重术、重行的宗教,既注重“道”的提升,也提倡功法与修炼,真正的道徒应当明了道教的本质,具备虔诚的信仰,并进行道术的训练,累积道功,日渐精深化和纯净信仰。
这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性。
人作为天地间的中介与协调者,需顺应自然并引导其变化,以达到万物之成。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道教的合而不同精神延续了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理念。
《太平经》指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和社会各层事物都包括阴、阳及中三个基本元素,合而成一。
因此,三名同心是理想的太平世界。
阳阴的道理是天意,所以人要遵循阴阳之理,从各个层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以消除灾祸,构建太平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道教在信仰体系、丹术符箓和仪式规范中逐渐发展出和合思想。
这一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理解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事物的多样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循环再生的理念。
在有效利用自然方面,传统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在达到此目标时强调中正的德性,以顺应天地,利用制度限制人的欲望,避免对自然与人类造成损害。
《周易》提到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
天地节制而四时成,节约制天地,民众和平。”道教在其中发展类似的思想,强调确认生命及其存在条件的重要性是智者的成就。
人们理想的生存世界是一个人与万物共存的美好社会,生成条件使得生命在这里循环连接、源源不断。
早期道教对古仙人的观念,一度是通过变化飞行、卓然翘楚。
后来道教吸纳了更多人伦日常思想,强调“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自如”作为修行之道。
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则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整个人生和社会的繁荣处在变化一体的过程中。
道教在物质利用的理念中强调,人们应多加节制欲望,以维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与中国传统的节令性狩猎、禁采、禁杀等观念相吻合。
人与生物资源共存应以物质互换为基础,然而这种互换并非是强求而是对自然的顺应与调和。
六是融通万有的理念。
道教思想一直将大自然视为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万物之间是相互生动的联系。
在宇宙运行过程中,时间与空间交汇构成整体。
从早期老、庄的教义中探寻自然的奥妙,揭示其固有的整体关系。
老子曾言:“大道广泛延展,能左右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功成而不索要名声。”即大自然如同浩瀚的河流滋润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见,像慈母般照顾着生命。
对自然应始终保持善意,因为根本上“人与天一体”。
故此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庄子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寰,始终如环,分不出先后,这就称天均。
天均者,天理之道。”这意味着万物虽源自特定物种,却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存有联系与转化,正如圆环般无法区分先后和次序。
这种自然的联结关系可被称为“天均”。
道教认为,还是该道为万事之本源,造化万物生的总源,是万物生成的动力。
唐朝道士吴筠论道:“通而生之名为道,道自无名。
聚而成之为德,德也无称。
试举天地的表现来证明,从灵魂到鬼神,皆缘道而生,因德而成。
生者未明其根,成者未悟其始,探奥索隐,其实无形可寻,称之为自然。
自然之道正是道德之常理,亦即天地的纲领。”此在物象视角中阐释道德观念对于物象的重要性,从中蕴含着持久而充沛的生态伦理智慧。
大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亦是探究万物之始发源。
站在大道的视角看世间,天地融为一体,万物同构,物我同在,互不分离;虽然天地万物形式各异,人世间事情各有其理,但在根本上,各自顺乎本性,皆安如彼,这便是差异中的统一,相异中的不异。
领悟这种差异中的统一与相异中的不异,便能得道,融入大道。
总之,上述各方面的实践与落实旨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绿化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知,道教生态伦理必将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而这一转换所需契机,源于具备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人格的形成。
道教观念下,通过不断的修行与追求崇高,达到的境界不需是神秘遥远的 ,理想的神仙也是人间修炼的结果。
我国宗教历史研究者牟钟鉴曾总结道教神仙的特质,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命力旺盛,能够实现健康长寿;二是精神高超,脱离“小我”而成就“大我”,以保持精神长存;三是智慧非凡,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度,深谙与世人共存的智慧;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遍世;五是处事洒脱,豁然开朗,善于化烦恼,保持愉悦心情。
方能称之为活神仙。
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生外,便是优美舒适的环境。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谐幸福地生活着,这正是如同人间桃源般的美好生活。
我们认为,只要努力建设,将道教的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入现代人格塑造中,用于推进物质及文化建设,这理想中的仙境终将如愿而至。
如1993年9月于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种神灵的牌位,设有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进行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