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亲自谱曲的一首校歌,至今被一所大学沿用,看看吧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杭州师范大学的校歌《早秋》是一首跨越百年的音乐珍品。 这首由弘一法师李叔同亲自谱曲的校歌,至今仍在校园中传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 他精通作词、作曲、演奏等多方面音乐才能,率先将五线谱引入中国音乐教育。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开创性地将西方音乐理论和实践引入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李叔同的教育理念核心是“先器识而后文艺”。 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人格,技术即使熟练精通也不足为道。他曾多次引用唐代裴行俭的名言“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强调品格修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早秋》这首校歌正是李叔同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歌词中写道:“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愁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文词清新雅致,借景抒情、意境幽远。曲调抒情优雅、不激不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心平气和性灵净化的熏染。这种追求内在修养、陶冶性情的音乐创作,正是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现代大学中,《早秋》这首校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文化符号,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传唱这首校歌,学生可以感受到李叔同的艺术追求和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襟。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环境中,李叔同强调品格修养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他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也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早秋》这首校歌,不仅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它见证了李叔同的艺术追求和教育理念,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