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公元720年,日本完成了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的编纂。这部用汉文写成的30卷巨著,不仅记录了从神话时代到持统天皇时期的历史,更是日本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里程碑。
《日本书纪》的编纂始于天武天皇时期,其初衷是为了巩固皇室权威。在《日本书纪》之前,日本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历史记忆。正如《古语拾遗》所言:“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然而,这种口传方式难以保证历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天武天皇意识到,为了巩固皇室统治,需要一部官方认可的“定本”来统一历史叙事。
《日本书纪》的编纂者们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起源叙事。书中将日本国号和天皇头衔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即位时期,宣称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天皇统治的政治区域。这种追溯不仅强化了天皇的神圣性,也为日本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日本书纪》对日本国家认同的塑造影响深远。它将日本描绘成一个由神明后代统治的国家,这种“神国”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集体意识中。正如日本帝国时期的国家格言“八纮一宇”所体现的,日本被视为一个由天皇统一的神圣国度。
然而,《日本书纪》的权威性并非没有争议。20世纪初,以津田左右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日本书纪》进行批判性研究。津田左右吉认为,《日本书纪》中的神代和上代部分是后世为了政治目的而虚构的。他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也遭到了右翼势力的打压,最终导致了著名的“津田事件”。
尽管如此,《日本书纪》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理解日本国家认同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正如学者肥后和男所言:“《日本书纪》的研究对于未来学术史的意义,我不敢妄加定论。但是至少在大正昭和时代,对于从事日本古代史研究的学者来说,都必须以津田氏的批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日本书纪》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塑造国家认同、构建历史叙事的重要工具。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历史书写来强化政治权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真实性和国家叙事的反思。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日本书纪》及其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以及历史叙事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