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 多盖被子,捂出一身汗后烧就能退了! ”这是许多人在发烧时经常听到的建议。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做法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人体发热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当细菌或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提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寒战期、高热期和退热期。在寒战期,我们可能会感到寒冷;高热期时体温升高;退热期则开始出汗降温。因此, 出汗是身体自然降温的结果,而不是退烧的原因。
捂汗降温之所以不可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 它会阻碍身体散热。 在高热期,人体需要通过皮肤散热。如果盖上厚被子,反而会阻碍热量散发,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其次, 过度出汗可能导致脱水。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指出,不建议用“捂汗”方式给小婴儿进行退热。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健全,皮肤散热是非常重要的退热途径。老年人同样面临风险,发汗后体内水分、电解质流失,可能导致体力不支,加重病情。
那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是什么呢?
使用冰袋:将冰袋用干毛巾包裹,放在前额、头顶、腋窝、腹股沟等区域。 但要注意,冰敷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以免冻伤。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全身,重点是手心、腋窝、肘窝、腹股沟和膝窝处。这可以帮助散热,但要避免使用酒精,尤其是对婴幼儿。
保持通风:勤开窗通风,可以帮助身体散热,同时减少室内病原体数量。
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可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体液,促进出汗散热。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物理降温只是辅助手段。 如果发热程度较高、持续不退,或自觉身体不适明显,应及时就医。 同时,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总之,面对发热,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了解发热的原理,采用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同时注意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发热,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