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现代战场上,坦克装甲车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从空中到地面,从远程到近程,各种反坦克武器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攻击网络。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被动防护已经难以应对,主动防御系统应运而生,成为装甲车辆的“软猬甲”。
主动防御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APS)通过探测装置获得来袭弹药的运动特征,然后由计算机控制对抗装置,使来袭弹药无法直接命中被防护目标。这种“以攻代守”的新理念,为装甲车辆提供了全新的防护方式。
俄罗斯是主动防御系统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主动防御系统——“鸫”。此后,俄罗斯又推出了性能更优的“鸫-2”和“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最新的“阿富汗石”系统甚至宣称能对抗贫铀穿甲弹。
以色列在主动防御系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2006年黎以冲突后,以色列迅速研制出“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在2014年的城市作战中,以军坦克凭借该系统成功拦截了数十枚导弹和火箭弹,实战表现优异。美国陆军最终选择“战利品”而非本国的“速杀”系统来重新武装“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足见其性能之优秀。
中国在主动防御系统领域的进展也值得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推出的GL5系统硬杀伤型主动防御系统在2017年的“装甲与反装甲日”活动中首次公开亮相,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
主动防御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提供360度全方位防护,还能在来袭弹药命中前将其摧毁或干扰,大大提高了装甲车辆的生存概率。据测试,加装主动防护系统后,装甲车辆的生存概率可以提高1倍以上;面对轻型反坦克武器的近距离突袭时,生存概率甚至能提高3~4倍。
然而,主动防御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它对高速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等高速弹药的拦截能力相对较弱。此外,拦截弹数量有限,且发射后难以快速完成再次装填,影响主动防护能力的持续发挥。在激战中,尤其是遭敌饱和攻击时,可能会“顾前顾不了后”。
尽管如此,主动防御系统的发展趋势仍然十分明朗。未来,它将朝着小型化、模块化、通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系统将更加轻便,便于安装在不同类型的装甲车辆上。模块化设计将提高系统的反应能力和防护范围,增强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智能化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探测、识别和拦截能力。
主动防御系统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现代装甲作战的方式。它不仅提高了单个装甲车辆的生存能力,还可能影响整个战场的战术运用。例如,具备强大主动防御能力的装甲车辆可能在战场上承担更多的突击任务,而不必过分担心敌方反坦克火力的威胁。
然而,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双刃剑。主动防御系统的普及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矛与盾”竞赛。反坦克武器制造商可能会开发出更高速、更隐蔽、更智能的弹药来对抗主动防御系统。这种技术竞争可能会推动整个装甲作战体系的变革。
总的来说,主动防御系统代表了装甲防护技术的新方向。它不仅提高了装甲车辆的生存能力,还可能改变未来的战场格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装甲车辆将在主动防御系统的保护下,继续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