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型趣谈:“束扎发髻”起源于何时?看发型就能识别小孩年龄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在中国古代,孩子的发型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体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发型,古人甚至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年龄。这种独特的“发型年龄识别法”,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头发的重视,也展现了古人对美的独特理解。

古代儿童发型演变史

古代儿童的发型演变,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新生儿满月后,通常会剃去大部分头发,只在头顶留下一小撮,这被称为“鬌”。随着时间推移,这撮头发逐渐垂下来,形成了所谓的“髫”。东晋名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指尚未束发的幼童。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发型也会发生变化。大约9岁到13、14岁之间,男孩会将头发分成两路扎成两只角,形如羊角,古人称之为“总角”。这种发型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生动描绘了孩童笑语晏晏的样子。

到了15岁左右,男孩开始“束发”,将头发扎到头顶做成髻。这个年龄阶段一直持续到20岁举行冠礼之前。对于女孩来说,15岁左右会举行“笄礼”,将头发盘至头顶并用簪子扎住,表示自己已经成年。

头发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古代,头发被视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是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古代人的发型选择。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型变化,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生不同阶段的重视。从婴儿时期的“鬌”,到幼童的“垂髫”和“总角”,再到少年的“束发”,每一种发型都标志着孩子成长的里程碑。

古今发型对比反映社会变迁

与古代相比,现代儿童的发型选择更加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型模式。然而,一些传统的儿童发型仍然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保留下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从古代儿童发型的演变,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款发型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尊重。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这些蕴含在发型中的文化基因,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审美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