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田内气修炼十四法!

发布时间:2024-09-16

一、寂照法
口眼轻合,身体保持正直,下颌微微内收,含胸沉腹,鼻尖指向脐部,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于丹田虚空之处,似阳光普照,长久不散。

双目如日月般明亮,具夺天地造化之能,积聚神气,生发精气,精气转化为神,神再次归于虚无,精气神合而为一,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的境地。

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而来,丹田真阳自然涌动。

二、听息法
入静后,静听自身呼吸的声音,感受到每一呼吸向下沉淀,息息归根。

呼吸的快慢、深浅均可任其自然。

最初可听到心脏的跳动,逐渐向外扩展,听到空间、听到宇宙之声。

用耳根仔细聆听鼻中呼吸的气息,这是第一步的“以身听”;正常呼吸的鼻息往往无声,而自己却能感知到呼吸的每一次进出,这步为“以心听”。

当心息融合至一时,便可进一步“以气听气”,专注于聆听,达到“听其自然”的境地。

此时,心、听、息、身形、知觉等一切都随之忘却,进入虚空的混沌状态,真意与真气融为一体,这便是丹田气。

三、胎息法
盘坐后放松入静,专注于丹田,呼气时意想气息自丹田逐渐扩展,伴随腹壁微微外张,吸气时则意想气由丹田吸入命门,腹壁略微内收。

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呼吸自然流畅,逐渐调至深、长、绵、细、匀、静、定。

呼气轻柔,吸气绵长,随着这个过程,逐步进入闭口敛鼻的状态,呼吸仿佛无形,对镜呵气没有湿痕,羽毛近鼻未见微动,气聚丹田,充盈浩然之感,得到巨大的宁定,仿若龟蛇冬眠,对祛病健身效果颇佳。

四、扩容法
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充分结合,丹田、命门、会阴、尾闾区域作为一个整体,逐渐扩展其容积。

呼气时脐部及小腹向外扩张,吸气时气息收回丹田,通过如此持续练习,便能增强丹田的活跃能量,快速汇聚丹田内气。

五、压气法
在意念集中指导下,呼气时将气息导向丹田,尾闾部位推动,使整个下腹气机活跃,无论如何,都需保持充分放松。

此外,压气法还可纠正偏差。

当气机向上冲时,再用意念引导向上,可能会导致偏差,而此时应以呼气向下压,仿佛将火引入海中复归本源,腹部压力增高,内气充盈,真气自然涌现,流注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病痛之处,均可通过元气的疏通达到治病健身、延年益寿之效。

六、转圈法
此法可在站立或坐下时进行。

放松入静后,两手合于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火球,双手轻轻旋转,伴随意念在火球的带动下快速旋转。

当两掌间火球真实感形成时,将火球送入腹内,之后双掌轻贴于脐部,稍作停留,再进行丹田内气轻柔转圈的运动,最后将火球归入丹田,静养片刻,收功。

七、聚散法
先天之息始于腹内丹田,无论吸气还是呼气,皆应以神引导气息,绵密而行。

吸气时,气随膈肌下行至会阴止息,日久气聚于腰骶,聚中而散,散无止境。

呼气时,随吸气之散而散(四肢指尖尤为明显),意想气由丹田向四肢百骸或空间扩散成圆形,吸气时意想气聚向丹田。

可将丹田视作宽广的海洋,呼气如石击水,波浪自丹田中心向外扩展,吸气时则聚集丹田的微妙内景。

为增强腹部效果,吸气时可配合轻微提肛动作,意念真元内气变化的聚散。

此法可增大人体能量场的强度和隐性效果。

八、景观法
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中有一红色太阳或一朵金色莲花,一个发光的灯泡,光明穿透整个腹部和全身,温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通过助景生辉,高度集中意念,丹田能在短期内凝聚真元阳气,可出内视,培元、治疗三焦疾病。

九、微动法
放松入静后,可进行尾闾或丹田的振动、摆动、蠕动或转动,振波逐渐延伸至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

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凝神内照,静守丹田后收功。

十、点火法
入静时,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逐渐使丹田产生温热之感,这便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可有效调节小腹温度,治疗男性隐疾。

十一、意守法
意守即意识集中于某种感觉或形象,其目的是收敛心神。

道家功法中包括内视、返听、系缘、守客、执中、抱元等,皆为专注于一事达到意识入虚的目标。

古人强调:“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心空落,有意无意是真功夫”。

意守要求似守非守,有无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通过凝神意守、纳气归根,加快丹田内气的汇聚。

十二、五行法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

肺属金、色白;肝属木、色青;心属火、色红;脾属土、色黄;肾属水、色黑。

在练功时,收心定意,设想宇宙日月精华化作“甘露”从头顶贯入全身,双目内视,想象甘露变为白气散于肺中,之后白气转化为青水浸润肝脏,然后青水变为红气照亮心脏,红光再转化进入中脘穴深部,成金色光芒弥漫至脾胃,最后将金光转移,化为五色光照亮双肾,五行相生法既能积聚丹田真气,又能增强五脏功能。

十三、归元法
将自身小宇宙与宇宙大融合,打开全身毛孔,呼气时意想内气通过毛孔扩散至空间,扩散越远越好。

吸气时意想自然宇宙之清气归于丹田,或呼气将气放射至天际,吸气时向丹田汇聚,或无需意念,通过毛孔一收一放,交换宇宙的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实现内外的混元归一,天人合一。

十四、固本提气温养
首步,采用单盘、双盘或如意盘,以下半身稳固为佳,双手扶在腰际,精神集中,眼睛半开合,叩齿36次,舌抵上颚,吞下唾液,做深呼吸,让吸入之气沿食道延至胃再入丹田。

第二步,吸入气后无须急于呼出,先闭住呼吸,上半身左右摇晃,下半身如磐石般稳定,摇晃速度不宜过快,亦忌前后摇晃,逐渐自然灵动,由上而下,全身轻微震荡,助于气血的流动,摇晃的时间宜在一口气之间,面色红润则吐出气。

此过程反复进行。

上半身的摇晃乃瑜伽采肾水法之一,亦为固本法之法,随着练功的深入,功夫日增。

上述种种,皆为尽快实现丹田内气形成的具体方法,让气聚丹田真阳,白色光团逐渐凝聚成明点,达到虚极静笃。

当腹部压力增高,丹田产生震颤,头顶跳动,眼前闪光,耳际有风,全身皆有舒适感,气息愈旺日盛。

持续修炼,必然加强气息的流动,元气由尾闾沿督脉直上至百会,再降至重楼及降宫,沿任脉下降至丹田,元气与呼吸相互结合,气通小周天;一吸元气入脑海,一呼元气归丹田,深化至炼精化气阶段。

元气直达四肢百骸,气机上下流畅,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环无阻,气通大周天,从此真气充盈中下二田,达到炼气化神。

随着功候纯熟,意守移至祖窍,上中下三田连通,自觉全身光明,空无一物,如同明月,恬静生辉,光亮照耀,返归虚空,与太虚融合,达到炼神还虚、物我合一的境地。

不断积累功德,是实现修炼效果基础。

练功时还需开拓思路,顿悟深化意境,体察细微,掌握天然规律,进而“万法归宗”,整合各种方法至“神、虚、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