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贵阳甲秀楼,这座屹立于南明河上的三层楼阁,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楼,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见证了贵阳的沧桑巨变。
甲秀楼的选址颇具匠心。它建于南明河中一块天然巨石之上,这块巨石形似传说中的巨鳌,故得名“鳌矶石”。楼阁三层三檐,飞甍翘角,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整体朱梁碧瓦,气势雄伟。楼侧的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与甲秀楼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甲秀楼的建造初衷与风水密切相关。据传,明朝贵州巡抚江东之和巡按应朝卿游览此地时,发现南明河涨水时深潭容纳不了,落水时河滩裸露,这在古人看来是风水之大忌。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们决定在河中筑堤束水,并修建楼阁以培风水。甲秀楼的命名也颇有深意,“甲秀”二字取“科甲挺秀”之意,寄托了对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
令人惊讶的是,甲秀楼建成后,贵州果然出了“两文一武”三位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这或许只是巧合,但也为甲秀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更有趣的是,甲秀楼的建造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朝年间,贵阳出了一位状元,官府欲在南明桥上为他修建藏书楼。但石匠和木匠考虑到此举会影响百姓通行,便在夜间另选地点连夜修建,最终在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建成了甲秀楼。这个传说虽然无法考证真伪,却反映了百姓对甲秀楼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楼内收藏了众多石刻、木刻和名人字画,其中贵阳翰林刘韫良所撰的长联尤为著名,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成都望江楼长联并称。这副长联不仅展现了甲秀楼的雄伟气势,更寄托了对贵州美好未来的憧憬。
历经多次毁坏和重建,甲秀楼依然屹立不倒。2008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如今的甲秀楼,不仅是游客必访的景点,更是贵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入夜后,灯火辉煌的甲秀楼倒映在南明河中,成为贵阳最美丽的夜景之一。
甲秀楼的故事,是贵阳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承载着贵阳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甲秀楼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南明河上,诉说着贵阳的过去,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