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上海滩》这首歌曲自1980年问世以来,历经四十余年而不衰,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一首经典的电视剧主题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文化的传承。
《上海滩》由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叶丽仪演唱。这首歌的创作背景颇具传奇色彩。黄霑曾回忆道,顾嘉辉很晚才把曲子作好,他收到电话口述的简谱后,只用了20分钟就填好了词。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反而成就了一首经典之作。
歌曲的旋律婉转动听,有着强烈的高低起伏。叶丽仪浑厚奔放的嗓音,完美诠释了上海滩的繁华与沧桑。歌词中,“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等句子,以海浪、潮水来隐喻人生际遇的挫折与高峰,展现了旧上海的风云变幻。
《上海滩》之所以能让人回味无穷,关键在于它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生哲理。“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等歌词,道出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以及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从艺术角度来看,《上海滩》的旋律和歌词都极具特色。歌曲结构为引子-A1段-A2段-B段-A3段-间奏-B-A3-尾声,4/4拍,C大调。主歌以强拍突出“奔”、“喜”等富“感情色彩”的字眼,并由A小调过渡至C大调;副歌音程八度大跳,形成对比,并由C大调转到A小调,然后进入G大调。这种复杂的调性变化,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在编曲方面,《上海滩》中西合璧,既有西方管弦乐的气势,又有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香港流行音乐的特色,也反映了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城市特质。
《上海滩》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作为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曲,它与剧集互相带动,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和影视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作品。1980年,该曲获得第三届十大中文金曲奖,此后又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包括1999年的世纪中文歌曲选举十大歌曲、2010年国际华语音乐联盟评选的“华语金曲奖:30年30歌”等。
《上海滩》的影响远不止于香港。它随着电视剧的传播,迅速在大中华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广泛流传,成为粤语流行曲中的经典之作。在台湾电影《血观音》中,反派角色棠夫人面对威逼,突然唱出此曲,暗藏机锋,然后施出反制的杀着。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歌曲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诠释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滩》的旋律还被改编成多种语言版本,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广为传唱。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进一步证明了优秀音乐作品超越语言和地域的魅力。
四十余年来,《上海滩》被无数歌手翻唱,出现在各种场合。2010年,它还被选为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活动周”的开幕礼开场曲。这种持续的生命力,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上海滩》之所以能让人百听不厌,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以音乐为载体,承载了人们对旧上海的想象,对人生的感悟,对爱情的诠释。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经典作品永恒魅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