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在电视上,有时我们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牛,它们一侧的身体上有一个装有塑胶的洞口,直接通向内脏,让人看得不禁起鸡皮疙瘩。
爱牛人士强烈谴责,为什么要在牛身上开个洞?还经常伸手进去掏,难道它们不会痛吗?
瘘管牛
这类牛被称为瘘管牛,开口的直径大约6厘米左右,视牛的大小而定。
洞的内径约为12厘米,直通牛的瘤胃,通过一个由软橡胶连接的管道,表面还有一个盖子,掏东西时仅需打开盖子即可。
这种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情景。
难道现代科技已经如此发达了吗?其实真相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先进,而是复杂又繁琐。
首先要定位牛的第十三根肋骨,因为唯有这根骨头能通向瘤胃,需要手术人员精准判断肋骨位置来“对症下药”。
术前,还需给牛禁食一天,以便检查并顺利进行手术。
术后,防护工作非常重要,由于植入了人造物,需要时刻监测牛的健康状况,防止感染。
大约一个月后,牛的手术部位恢复如初,管道稳固地扎在牛身上。
究竟为何花这么大的功夫在牛身上开洞呢?
促进消化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牛都会被开洞,通常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大型畜牧场,主要是奶牛受此待遇。
瘘管的好处在于帮助牛的消化与吸收。
牛在摄入食物时,首先要在嘴中初步咀嚼,随后送入第一个胃,这个胃被称为瘤胃。
牛身体内共有四个胃,只有通过瘤胃消化后,食物才能到达其他胃并吸收营养物质。
由于瘤胃的消化效果往往不好,牛常会将食物呕出再咀嚼。
如果食物未吐出,便会滞留于瘤胃内,无法进入其他胃。[
其他胃没有可以消化吸收的东西,即便摄入大量草食,牛仍感饥饿。
这样牛只能继续进食,而食物在瘤胃中越积越多,常导致胃穿孔。
这让饲养者头疼,胃穿孔的治疗加大了养殖成本。
瘘管牛的出现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瘘管直通瘤胃,一旦牛胃胀,养殖人员可第一时间打开瘘管,检查是否有食物堆积。[ 倘若牛无法自行呕吐,养殖人员还能通过瘘管掏出食物,帮助牛进行第二次进食。
因此,养殖者经常掏瘘管并非虐待,而是检查瘤胃内的食物状况。
特别是奶牛,为了产出优质鲜奶,奶牛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与数量都严格控制。[
瘘管有助于饲养者检查奶牛的饮食是否正常,从而产出更高品质的鲜奶,赚取更高的利润。[
许多人怀疑,仅仅为了牛的消化,真有必要安装瘘管吗?其实,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牛的运动不足,瘤胃的消化能力不如野牛,“二次进食”很常见。
虽然瘘管安装需花费不少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
更何况,瘘管在疾病监测上的作用也无可替代。
很多疾病是食用杂食后病菌经瘤胃传播引起的。
一旦牛出现异常,饲养人员可通过瘘管诊断,对症下药,轻松解决问题。
瘘管还能解决瘤胃胀气问题,让气体及时排出,减少不良气体积累,保障牛的健康。[
科研价值
瘘管在科研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直通牛的内部器官,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试验,研究牛的消化系统。
以往研究牛常用活体实验,为了解其消化过程,科学家会喂牛各种食物。
但牛并不总是吃这些食物,为保证测试顺利,科研人员常逼迫牛进食。
由于消化系统问题,食物堆积在胃内常导致牛死亡。
瘘管解决了这一问题,科学家可将切碎食物直接放入瘤胃,如出现不良反应,能及时阻止。
瘤胃还是天然的微生物培养皿,牛吃进去的多数微生物会在这累积。
一方面,科学家通过瘤胃提取微生物进行研究,这些微生物是绝佳的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养殖人员也可通过药物控制微生物,减少牛的相关疾病。
从综合效果来看,给牛安装瘘管还是有必要的。[
瘘管牛的生活
因费用原因,瘘管主要用于高品质奶牛,肉牛自然享受不到。
尽管爱牛人士表示不满,但事实是牛与人双赢的结局。
安装时牛打了麻药,手术过程几乎无痛,检查时也不会疼。
在伤口恢复期间,养殖者会控制牛的活动空间,防止划伤等,促进自然恢复。
[
适应瘘管后,牛反而受益良多,瘘管带来的正面影响还会延长寿命。
牛群没有形体审美价值,身上多了个“洞”,它们并不介意。
虽然有动物爱好者认为瘘管是人类贪婪的象征,可能导致牛失去“二次进食”的能力,但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只要大部分牛仍保持原有生活,种群基因就不会改变。
而且自人类文明起,牛就是人类的重要伙伴,不可能被抛弃。
确实,人类的研究应适度,否则会给动物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