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闽南话中保留的古汉语饮食词汇,如同语言的活化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汉语的窗口。这些词汇不仅在发音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还在使用场景上体现了闽南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
以“糜”为例,这个字在闽南语中念作“mei”,意为粥。这个字在古文中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昏聩的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在闽南地区,各种特色的糜和羹汤是美食的一大特色,相传这个习惯源自宋代时期。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反映了闽南人对粥的喜爱,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如“膎”这个字,在闽南语中念作“sin”,意为腌制。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本意是指把肉类弄熟弄干后储存起来,后在南方延伸为腌制之义。闽南话中常用的“膎盐”、“膎豆油(酱油的意思)”、“膎螺仔”等词汇,生动地展现了闽南人对腌制食品的喜爱,也反映了他们保存食物的智慧。
“炰”这个字在闽南语中念作“bu”,意为包起来烤。《诗·小雅·六月》中有诗句“炰鳖脍鲤”。闽南话中最令人有回忆和回味的莫过于“炰番薯”(烤地瓜)。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烤制食物的喜爱,也反映了他们对古汉语的传承。
“哺”在闽南语中念作“bo”,意为咀嚼。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很常见,如曹操的《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闽南话中形容自己牙口不好吃不动东西,会说“哺未动”。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食物口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古汉语的传承。
“齧”在闽南语中念作“kuei”,意为用牙齿咬开。《汉书·卷五十四·苏建传》记载:“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闽南话中常用如“齧甘蔗”、“齧啤酒盖”等。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硬质食物的喜爱,也反映了他们对古汉语的传承。
“吮”在闽南语中念作“su”,意为吸食。今天这个字其实也在用,但大多用“吸”,而古文则大多用“吮”,如《史记》记载名将吴起为士兵吸脓血:“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闽南话中,吸一般用于和饮食无关的地方,如吸水、吸引等,和饮食有关的则用“吮”,如“吮骨髓”、“吮椰子汁”等。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食物口感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对古汉语的传承。
“鲠”在闽南语中念作“gei”,意为卡住喉咙。这个词汇不仅用在食物卡住喉咙,还延伸为有东西阻挡的意思,如“一块石头鲠在路中”。这个用法其实也是古汉语的用法,如《文选·刘孝标·辨命论》中有句“楚师屠汉卒,睢河鲠其流。”这个词汇的使用,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食物安全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古汉语的传承。
闽南话中这些古汉语饮食词汇的使用,不仅为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也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们如同语言的活化石,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汉语的风貌,同时也反映了闽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古汉语词汇的保留和使用,无疑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珍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