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什刹海,这个北京人心中的“北方水乡”,其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在老北京的街谈巷议中,什刹海的名称之谜如同这片水域一样深邃迷人。
关于什刹海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一庙说”,二是“十庙说”。这两种说法都与寺庙有关,反映了什刹海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
“一庙说”认为,什刹海的名字来源于明代的一座名为“十刹海寺”的寺庙。这座寺庙位于德胜门内,初名十刹海,后改名什刹海。在佛教中,“海”比喻真理广阔无边,“十”并非实际数字,而是表示众多,寓意佛法如海。这座寺庙非常有名,逐渐变成了地名的代称。北京史地学家侯仁之先生就赞同这种说法。
“十庙说”则认为,在什刹海周边曾有十座著名的寺庙,因此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清代所著《退庵笔记》中就提到了这十座寺庙的名字。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寺庙已经不见踪迹,而且“十”字在这里可能只代表多的意思,而非具体数字。
除了这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明初,北京有一个“活财神”叫沈万三。传说他能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银财宝,但只有在遭到痛打后才肯说出。皇帝为了修建北京城,将他抓去严刑拷打,无奈之下,他指出了某块地方,那里果然挖出了十窖白银,每窖四十八万两,共四百八十万两。挖银子的地方成了大坑,后来积水成湖,人们就叫它十窖海,以后又讹传为什刹海。
虽然这个传说颇具趣味,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什刹海的形成远早于明代,可以追溯到元代。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就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元朝曾依托这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
从元代的漕运最大码头积水潭,到明清时期寺院、王府、商贸云集的什刹海,这片水域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什刹海的名称变迁,不仅反映了地名的演变,更折射出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和文化的积淀。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什刹海畔,仿佛还能听到元代漕船的橹声,看到明清时期寺庙林立的景象。什刹海,这个承载着北京历史记忆的名字,将继续诉说着这座古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