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红点奖和IF奖,这两个源自德国的国际设计大奖,近年来在中国设计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获得这些奖项,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柳冠中教授就曾直言,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的”。
红点奖创立于1955年,IF奖则成立于1953年。在工业设计领域,这两个奖项的分量可谓不分伯仲,常被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中的两席。然而,随着获奖者数量的增加,这两个奖项的含金量也受到了质疑。
以红点奖为例,其设立了产品设计奖、传播设计奖和设计概念奖三大奖项。其中,设计概念奖又分为四个等级,包括红点之星奖、最佳设计奖、红点奖和佳作表彰。2017年,4700多件入围作品中,有240件获得了红点奖。虽然6%的获奖率看似不低,但一年近300个“红点奖”的数量,显然难以称之为“物以稀为贵”。
IF奖的情况也类似。除了代表最高荣誉的IF金奖外,IF奖还会颁发大量的“提名奖”。2015年至2018年间,每年获得提名的作品数量都在1000件以上。这意味着,许多宣称获得IF奖的产品,实际上只是获得了提名而已。
尽管如此,红点奖和IF奖仍然在中国设计界备受追捧。许多高校将获得这些奖项作为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则将其作为产品营销的卖点。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对设计品质的追求,也不乏商业运作的考量。
红点奖和IF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是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赛者需要缴纳不菲的参赛费,而获奖后还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获得完整的权益。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赛事的运营,但也难免让人质疑奖项的纯粹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这些奖项的价值。正如罗永浩所言,这些奖项确实是商业化运作,但将其上升到“骗钱”的程度则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红点奖和IF奖在推动设计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企业和设计师而言,正确看待这些奖项至关重要。获奖固然值得庆祝,但不应将其作为衡量设计价值的唯一标准。相反,应该将这些奖项视为推动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而不是终点。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热衷于追逐这些国际奖项?这或许反映了中国设计行业在国际认可度方面的不足,以及对设计价值的普遍低估。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几个国际奖项。
总的来说,红点奖和IF奖作为国际知名的设计奖项,其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这些奖项,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全盘否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