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徐州,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汴泗时代”,到宋元明清的“黄河时代”,再到现代的“运河时代”,徐州的历史变迁始终与水息息相关。
徐州的水系变迁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徐州被称为彭城,被汴水和泗水环绕。这两条河流交汇于此,使彭城成为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军事要塞。正如《左传》所载:“(鲁成公十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鱼石复入于彭城。”这段记载不仅见证了徐州建城的历史,也凸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徐州与水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北宋时期,黄河开始频繁改道,给徐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开始,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长达700多年。这期间,徐州屡遭水患,据《徐州自然灾害史》记载,明清两朝水患次数骤增,其中明朝时期120次,清朝时期203次。
黄河水患给徐州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塑造了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正如苏轼在《黄楼诗》中所写:“去年重阳不可说,水穿城下作雷鸣,黄花白酒无人问,岂知还复有今年。”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徐州遭受水患的情景,也展现了徐州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尽管遭受频繁的水患,徐州依然在水的滋养下不断发展。黄河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促进了徐州的农业生产,而运河的开凿则使徐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正如《水环境变迁与徐州城市兴衰研究》一文所指出的:“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的水系得到了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徐州的发展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如今的徐州,虽然已经远离了频繁的水患,但水依然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云龙湖、大运河等水系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徐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州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地理位置,更在于如何应对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挑战。徐州与水的故事,正是中国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