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吃止痛药会有副作用?医生辟谣:不治疗的三个危害您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痛风患者常常陷入用药误区,有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有人只依赖止痛药缓解症状。这些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廖泽涛指出:“这种痛风,多半已是难治性痛风。基本是患者自己‘作’出来的。”

误区一:只吃止痛药,不吃降尿酸药。高尿酸才是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止痛药虽然可以缓解一时疼痛,却没有降尿酸作用,不能阻挡痛风反复发作及继续恶化。廖医生强调:“平时即便不痛,也应该吃降尿酸药,同时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误区二:降尿酸药副作用多,尿酸达标就停药。事实上,降尿酸是“持久战”,甚至需要终身服药。降尿酸药物虽有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皮疹等副作用,但医生会按维持目标尿酸水平的最低剂量开药,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误区三:尿酸偏高,多吃点降尿酸药。过量服药使尿酸骤降,反而会诱发急性痛风。正确做法是降尿酸治疗不宜操之过急,降尿酸药物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尿酸也不是越低越好,长期保持太低的尿酸(如低于240微摩尔/升)会增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误区四:一种止痛药吃到底。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痛风传统止痛药物秋水仙碱,过量服用会导致明显消化道疾病,甚至引发急性肾损伤。目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长期使用易引发胃溃疡、胃炎;新型的COX-2抑制剂塞米昔布、托依考西,可以大大降低这方面的风险。

误区五:迷信“秘方”“特效药”。效果立竿见影的“特效药”“秘方”,常含有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泼尼松、阿赛松等。痛风患者要定期复诊,初期1个月一次,稳定后3个月一次,定时检查尿酸和肝肾功能,以便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正确的痛风治疗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急性发作期以缓解疼痛为主,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其次,缓解期以降尿酸治疗为主,可选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或丙磺舒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第三,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多喝水,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目前尚无法根治,需要长期管理。患者应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同时,要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之,痛风治疗需要医患共同努力,既要科学用药,又要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只有坚持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不应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更不能轻信所谓的“特效药”。只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真正战胜痛风这个“沉默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