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9亿造了个面子工程?港珠澳大桥寿命120年,200年都回不了本?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港珠澳大桥自2018年10月通车以来,其1269亿元的建设成本是否能够收回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简单地用成本回收来衡量这座世界级工程的价值,显然过于狭隘。事实上,港珠澳大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超其建设成本,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港珠澳大桥的通行费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官方数据,大桥的日均车流量已从通车初期的约5000辆增加到接近10000辆。虽然仅靠通行费收入短期内难以完全收回成本,但这部分收入为大桥的运营维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港珠澳大桥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大桥大幅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交通时间,从原来的几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这一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的物流和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快了货物周转速度。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利润率;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意味着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快的服务响应时间。

港珠澳大桥还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大桥本身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沿线地区的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的发展。这些商业活动带来的税收收入,间接帮助地方政府弥补了大桥的建设成本。

更重要的是,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大桥连接了香港的金融中心、珠海的制造业基地和澳门的旅游业,增强了区域内的协同效应。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进行跨境投资和合作,居民可以更方便地跨区就业和生活,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对此有着更长远的视野。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在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他甚至预测,大桥会为区内经济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

事实上,对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短期成本回收来衡量其价值。正如美国GAMCO资产管理公司的分析师亚当·特里维森所言,港珠澳大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用“1+1=2”简单概括,而是会看到指数级增长。特里维森认为,大桥通车后,旅游、酒店、物流等行业都将受益,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潜力。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远见卓识。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港珠澳大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将日益凸显,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