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院士提出的“水稻上山”,为何会引起质疑?到底靠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水稻上山”项目近日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这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研发推广的技术,旨在将传统的水田水稻种植方式引入山区旱地,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然而,这一创新尝试却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

朱有勇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即将“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这种方法不需要泡田、育秧插秧,基本不用浇水灌溉,却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2022年,这项技术在云南推广了53.1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50至400公斤。

然而,这一项目却遭到了不少质疑。有网友担心,这可能会导致“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破坏生态环境。还有人质疑,山上种植水稻是否真的可行,是否会增加农民负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教授甚至发文警告,称“水稻上山”违背农业规律,破坏生态。

面对质疑,朱有勇院士表示:“其实很郁闷,觉得大环境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应该包容创新和尝试。”他强调,该项目水稻都种在原有耕地上,并未毁林开山造田或整治新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指出, “水稻上山”技术有特定的适宜区,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

那么,“水稻上山”项目到底靠不靠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在特定条件下确实能够提高山区旱地的粮食产量。朱有勇院士团队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示范推广显示,当地农民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这对于提高山区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 如果大规模推广,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同时,项目是否真的能够长期可持续,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这场争议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多重目标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在追求粮食增产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和耐心?

“水稻上山”项目的争议,或许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审慎评估;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兼顾生态;既要关注短期效益,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无论如何,“水稻上山”项目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它不仅关乎一项具体技术的成败,更关乎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讨论,更多的实地调研,更多的长远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