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道教都做了什么?颠覆对道教的传统认识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一支400余人的先遣支队挺进茅山 ,点燃了苏南抗日的烽火。在这片被誉为“江南小延安”的革命热土上,一群身着道袍的茅山道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道教的爱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赞歌。

惠心白,这位全真龙门派复字辈第20代道士,是茅山道教界的领袖人物。 他精通医术,在新四军药品供应中断的危急时刻,主动伸出援手。陈毅三访乾元观,最终与惠道长结下深厚友谊。乾元观成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总医院,惠道长常派道徒下山为新四军购买药物、筹措粮食。

然而,茅山道士的抗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38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军对茅山展开疯狂扫荡。 惠心白等13位道士惨遭杀害,乾元观、白云观、元符万宁宫等道观遭受毁灭性破坏。面对日军的残酷屠杀,幸存的道士们没有退缩。眭先凤道长死里逃生后,立刻脱下道袍,穿上军装,投身抗日洪流。

茅山道士的抗战事迹,只是道教界参与抗战的一个缩影。在抗战的烽火中,道教界发生了深刻的角色转变。从隐居修行到积极救国,从清静无为到热血报国,道教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盛世修行,乱世救人”的宗旨。

在抗战中,道教界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像李本纯大师那样,带着弟子下山,辗转多地抗日军队,教习武术;有的像程定远那样,传授武功招式,自学中医医术,为老百姓免费看病,对抗日战士救死扶伤;还有的像黎遇航那样,担任新四军粮食保管员、情报站站长,为抗战事业默默奉献。

道教界在抗战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教的爱国精神,展现了道教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能力。正如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吴建民所说:“道教历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爱生命,主张以宽容来消弭冲突与战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道教界在抗战中的贡献,颠覆了人们对道教的传统认识。 它让我们看到,道教并非只是隐居山林、清静无为的宗教,而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的社会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际,道教界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谱写了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