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痊愈就是我的快乐(1)崩漏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50岁的王女士近一年来月经出血量突然增加,常常每小时就要更换35厘米长的卫生巾。起初,她以为这是接近更年期的正常现象,但最近几个月开始出现头晕眼黑的症状,于是到医院检查。超声波检查发现她的子宫里有多个肌瘤(大小约1~3厘米),医生认为这些肌瘤可能是导致大量出血的原因。

这个案例展示了更年期崩漏的典型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崩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中,发病急骤、大量出血者称为“崩”,而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称为“漏”。崩漏可以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对生育能力和健康都有潜在影响。

中医对崩漏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中就有关于崩漏的记载:“阴虚阳搏谓之崩。”汉代的《金匮要略》进一步提出了“漏下”之名,并详细论述了瘀阻冲任、子宫的病机、治法及方药。到了明清时期,医家们对崩漏的认识更加深入,如明代方约之提出的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在中医理论中,崩漏的病因主要包括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具体来说,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例如,脾虚可能导致血失统摄,肾虚则封藏失司,血热会迫血妄行,而血瘀则会使血不归经而妄行。

针对崩漏的治疗,中医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以王女士的案例为例,中医治疗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塞流:使用凉血止血法,如黄芩、地榆等中草药,以减少出血量。

  2. 澄源:根据具体病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方法。例如,如果王女士的崩漏是由血热引起的,可能会使用清热凉血的药物。

  3. 复旧:调理善后,重建月经周期。这可能包括补肾调冲,恢复卵巢排卵功能。

中医治疗崩漏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崩漏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要考虑全身状况,辨明寒、热、虚、实,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崩漏并非完全排斥西医诊断和治疗。相反,许多中医专家主张中西医结合,利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明确诊断,然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有子宫肌瘤的患者,中医可能会在使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的同时,也考虑西医的手术治疗建议。

总的来说,中医对崩漏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它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整体的调理和根本的治疗。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能够为崩漏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她们恢复健康,实现“你的痊愈就是我的快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