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他不负天下,只负一人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1911年4月24日深夜,24岁的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提笔写下了一封诀别信。这封信,就是后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林觉民以这样深情而又决绝的开头,开始了他对妻子陈意映的最后告白。在这封信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爱恋,更展现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

林觉民出身于福建一户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志向。13岁时,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只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扬长而去,展现了他不慕名利、志在天下的胸怀。正是这种远大的抱负,让他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然而,林觉民并非无情之人。相反,他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虽然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但两人却意外地情投意合。他们将自己居住的小楼命名为“双栖楼”,在梅树下携手共度时光,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抉择。他深爱着妻子,却又不得不为了更崇高的理想而舍弃个人幸福。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正是《与妻书》最打动人心之处。

林觉民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被迫离家躲避追捕,也曾远赴日本求学。在异国他乡,他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的事业。然而,他始终没有将这些危险的活动告诉妻子,只在信中报以平安。

1911年,林觉民参与了广州起义。在起义前夕,他写下了这封《与妻书》。信中,他回忆了与妻子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坦露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这封信不仅是林觉民对妻子的告别,更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呐喊。他用最深情的文字,谱就了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歌尽了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

林觉民最终在起义中被捕,并在审讯中慷慨陈词:“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他的英勇就义,成为了辛亥革命中的一段佳话。

陈意映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几度昏厥。她虽然悲痛欲绝,却也理解并支持丈夫的选择。她生下了遗腹子,并在两年后抑郁而终,追随丈夫而去。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传说。

《与妻书》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不仅因为它展现了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真挚的爱情,更因为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个人幸福与民族大义之间,林觉民选择了后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妻子的爱。相反,他将这份爱升华,使之成为推动自己前行的动力。

今天,当我们重读《与妻书》,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与大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肩负的社会责任。林觉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是在顺境中的相濡以沫,更是在逆境中的相互支持与成全。

《与妻书》穿越岁月风雨,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它是一封情书,更是一份宣言,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理想与激情。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也许我们更需要重拾这份深情与大义,用爱与责任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