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
当今,念珠不仅是宗教修行的重要工具,也是时尚爱好者的流行配饰,几乎在各个宗教传统中都有运用。
道教的念珠早期被称作“流珠”。
《太上三元流珠经》中提到:“使用白真珠,圆润明亮,大小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颗,象征星宿的度数和日月会合的时节。”另外,《太玄金锁流珠引》提到:“昼夜斗转,周天无限,犹如水流不停,星星如珠,因此称为流珠。”
道教强调“天人相应”的思想,流珠在人体内亦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上清黄庭内景经》中提到:“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是真人。”这说明道教早期的念珠主要作用于内炼和作为法信。
古代先民通过结绳记录信息,而在汉末魏晋之际,太极葛仙公率先将念珠用于念诵计数。
白玉蟾祖师在《上清集》中记载他“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握于手,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这为道教念诵法门开创了先河。
宋元时期,道教的雷法与内丹修行开始普及,许多修行者将念珠视作炼气的工具。
例如,陈泥丸祖师在《翠虚吟》中谈到:“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气归脐为胎息;手持念珠数呼吸。”《道法会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辉府玉册》也提到:“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在《道法会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书白捉五雷大法》中,念珠还被用作驱邪伏魔的器具。
2
道教念珠在珠子的数量上也饱含独特的宗教寓意,如在《三元流珠经》中,三百六十五颗珠子象征星辰运动的度数。
例如,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代表周天星斗的循环,也是天罡地煞的总和。
头珠象征北极。
《北斗经》提到:“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因此在拨动念珠时,头珠不可越过,因北辰不动;而拨到头珠时应当调转方向,继续回拨,这便是周天循环的象征。
头珠上有葫芦状的珠,分为三阶,代表三台。
《玉枢经》中提到:“北辰之上,上有三台。”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象征南斗六星,若加上头珠,则形成北斗七星(有些珠子下则缀八颗珠,连同头珠便为九星)。
由此可见,一串念珠集结了道教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念,彰显了道教义理的深邃。
此外,道教的念珠还有十二颗、二十四颗、二十八颗、三十二颗、三十六颗、八十一颗等不同的数量。
十二颗象征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三十二颗表示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颗对应天罡生煞之数,八十一颗象征老君的八十一化,以及九九纯阳之气。
念珠作为道教法器,其独特的宗教层面使其在念诵圣号与炼气习定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