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丰 荣新江:中古时期的“翟”姓胡人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在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席季滩村委顾家洼自然村东北约1.5公里处的陈山壕,一处高坡沙丘上,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93年夏,当地农民在盗掘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这座墓葬的主人名叫翟曹明,是一位生活在北周时期的“西国人”,他的墓葬不仅为我们揭开了中古时期胡人在中国生活的神秘面纱,更成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翟曹明墓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扇彩绘贴金浮雕石墓门。这扇墓门由门楣、门框、门扉、门槛和狮形门砧组成,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套接,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门楣上刻有一正面的兽面形象,头上长角,两角之间三撮鬃毛竖起,耳后鬃毛向后飘。双目圆睁,口张獠牙外露,左右前爪作前扑状。怪兽两侧刻有相对而立的两只公鸡,作仰首引颈鸣的行走状。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元素,反映了翟曹明作为胡人的文化背景。

门框上刻有人物、动物、禽鸟形象,包括行走状的龙、展翅欲飞的凤、赤脚束发袒身的守护力士,以及蹲坐的狮子。门扉上则雕刻着持戟胡人武士,头戴三道束发金圈,金圈上有“日月”形头饰,面部粉白,浓眉,深目高鼻,唇上两撇胡须翘起,大耳朵,耳带实心方坠。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翟曹明作为胡人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翟曹明墓葬的出土文物还包括石座、石狮等,这些文物的风格同样融合了中原和西域元素,展现了翟曹明作为胡人在中国生活的文化特征。墓葬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古时期胡人在中国生活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翟曹明墓葬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古时期胡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作为“西国人”,翟曹明在北周时期担任夏州天主、仪同,这表明他不仅成功融入了中国社会,还在地方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墓葬规格和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也反映了他在中国社会中的较高地位。

翟曹明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胡人在中国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它不仅展现了胡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了中古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翟曹明作为胡人在中国的成功融入,是中古时期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