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探访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南宁生榨米粉,这道被誉为“舌尖上的非遗”的广西特色小吃,近日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惊艳亮相,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一传统美食的关注和热议。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生榨米粉的制作技艺可谓独具匠心。从选米到发酵,从磨浆到压榨,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正如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天玲所言:“制作生榨米粉的主要步骤有泡米、发酵、磨浆、压干、搓揉、蒸煮、舂粉、榨粉等,过程烦琐而精细,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

其中,发酵环节尤为关键。将浸泡好的大米置于发酵容器中密封放置,让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微酸味。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生榨米粉独特的风味,也体现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所在。正如黄天玲所说:“生榨米粉有一股淡淡的酸味,这正是大米发酵后米浆的味道,也是生榨米粉与其他米粉最大的不同。”

对于南宁人来说,生榨米粉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正如一位定居外地的南宁人余静所言:“这些年每次回来,都会第一时间去吃一碗生榨米粉,那种满足感无法言喻。”生榨米粉就像一缕乡愁,深深地刻在南宁人的骨子里。

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是生榨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面临的一大挑战。黄天玲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一方面坚持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现代化设备,如集成泡米、洗米、发酵的一体车和数字控制的智能化榨粉机等。这种“变设备不变工艺”的做法,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传统风味,为生榨米粉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展望未来,生榨米粉的传承之路仍任重道远。黄天玲在壮志路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在多所职校开设教学课程的做法,无疑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奠定了基础。同时,《预制广西生榨米粉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发布实施,也为生榨米粉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街头小吃到非遗名片,南宁生榨米粉的蜕变之路,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道“舌尖上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