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襄阳古城的六座城门,如同六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这六座城门分别是东门阳春门、南门文昌门、西门西成门、小北门临汉门、大北门拱宸门和东长门震华门。每座城门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襄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阳春门,东迎初阳,最早感受春意,其名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中对《阳春》《白雪》的描述 ,象征着高雅与美好。西成门则取“秋位在西,於时万物成熟”之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 文昌门因临近文昌祠而得名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文运的重视。 临汉门面临汉江,是襄阳城的重要门户 ,其“北门锁钥”的匾额彰显了襄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拱宸门因明代道署所在地而得名 ,寓意维护皇家统治。 震华门作为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 ,其名称独特,展现了襄阳特有的历史文化。
这六座城门不仅见证了襄阳作为“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 ,更承载了襄阳作为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从春秋时期的北津戍,到西汉高帝六年开始修筑的土城,再到明代形成的砖城,襄阳城的城墙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正如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所评价的:“ 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 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
近年来,襄阳市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出台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等多项政策法规,形成了古城保护长效机制。 近五年来,各级部门拨付项目资金近1亿元 ,用于古城墙的风貌修复、日常维护和城墙修缮,极大地保护了城墙本体的安全,维护了历史风貌。如今的襄阳古城已达到“墙固、路通、水活、树绿、城美”的效果,成为展现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襄阳古城的六座城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如同六本厚重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襄阳2800多年的历史沧桑。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这座古城的侠骨柔情。正如金庸笔下郭靖、黄蓉舍生取义、死守襄阳的故事,襄阳古城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