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消亡史:张作霖在世时叱咤风云,传到少帅手里就烂尾解体了

发布时间:2024-09-19

文章饰演的少帅张学良 东北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他们凭借着东三省的资源,时而出兵关内,时而退守关外,建立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还创建了一所顶尖大学——东北大学,他们的空军力量也是当时中国空军的中坚。
然而,曾经如此强大的东北军,最后似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一、“九一八”后东北军的困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入关内,驻扎在华北地区,参与了长城抗战。
热河失守后, 张学良被迫退下军职。
为了保持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在离职前将军队整编为5个军,总兵力达到26万人。
随后,张学良被任命为“剿匪”总司令,负责在鄂豫皖三省和西北地区与红军作战。
从1935年11月起, 东北军对红军发起进攻,但短时间内损失了3个师。
同时,中共也逐渐与东北军取得联系,宣传抗日主张,张学良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1936年,通过洛川和肤施的会谈, 东北军和红军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议。 中央红军 二、东北军联合中共逼蒋抗日 1936年10月,蒋亲自前往西安督促“剿共”。
12月,蒋再次赴西安,意图让中央军进入陕北进行第六次围剿。
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东北军赶赴华清池抓捕蒋,西北军则在西安扣留了大量国民党军政要员,并解除中央军武装。
西安事变经过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回南京,随即被扣押。 西安事变纪念馆 张学良被扣押后,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特别是少壮派和元老派之间的分歧加剧。
蒋回到南京后,立即着手处理陕甘善后事宜,任命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撤换了杨虎城和于学忠的职务,并派遣中央军大举进军,趁张学良不在、东北军人心不稳之时,破坏了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形成的“三位一体”局面。 影视剧中的杨虎城 三、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内部的混乱 东北军内部分成了少壮派和元老派。
少壮派主张立即释放张学良,否则宁愿与中央军一战到底;元老派则倾向于接受南京政府的方案,撤军后再图谋释放张学良。
少壮派以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为代表,元老派则以王以哲、何柱国为首,双方争论不休。
1937年1月29日, 少壮派提议在渭南召开高级军官会议,讨论和战问题。
会上,少壮派表现积极,最终会议一致通过应德田的主张,决定在张副司令未回来之前坚决不撤兵,如中央军再逼进,不惜一战。
全体军官都在决议上签了名。
然而,2天后,即1月31日,元老派在王以哲家又开了一次会,少壮派只能旁听,最后会议决定主和,这让少壮派非常不满。 2月2日,孙铭九派遣于文俊杀害王以哲,王协一则负责杀何柱国。
最终,王以哲被杀,何柱国逃进杨虎城将军的住处,同时,西北剿总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和副处长宋学礼也被杀。 王以哲 此后,少壮派试图拥护于学忠,但于学忠拒绝出面,表示自己不能胜任。
少壮派没能达到坚决主战的目的,最后的行动以失败告终。
苗剑秋等人在中共的掩护下,秘密逃往红军驻地三原避难,而于文俊被剖腹,高福源等人也被枪杀。
这就是“二二事件”。
“二二事件”导致了东北军内部的新一轮混乱。
张学良离开后,新的核心王以哲被杀,东北军完全失去了领导,加上蒋的密使游说,东北军人心涣散,开始解体。
沈克率领106师,檀自新率领骑10师,黄永安率领炮6旅,乔方率领炮8旅,先后脱离了东北军,投向了中央军。
到了1937年3月,东北军开始东调,进驻豫皖苏接受整编,整编后的东北军被降格为丙种师,撤销一军七师番号。
七七事变后,东北军被拆散,分布在各地。 小白说 “二二事件”不是一次有计划的兵变 从事件过程中的少壮派行动来看,他们的计划并不严谨。
何柱国躲进杨虎城将军处,少壮派毫无办法;在刘多荃、缪微流等部已经撤离前线,105师刘多荃部前出临潼威胁西安时,少壮派也没有应对的策略。
行动失败后,苗剑秋等人在中共的帮助下秘密避难。
因此,“二二事件”是少壮派在东北军决定和议后的冲动行动,目的是逼迫元老派与自己一致,执行渭南会议决议,坚决抗战,并逼迫蒋释放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