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鸭绿江断桥静静地矗立在辽宁省丹东市的江岸,见证着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这座桥不仅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更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1909年5月,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开始在鸭绿江上建造这座大桥。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大桥于1911年10月竣工通车。这座全长944.2米、宽11米的铁路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连接着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与中国安东(今丹东)。为了方便超高船舶通行,中方一侧在第四孔处还特别设计了可旋转90°的“开闭梁”。
然而,这座桥的命运却与20世纪下半叶的动荡历史紧密相连。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壮举。由于这座桥在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美国空军对其进行了多次轰炸。
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11月14日,美军再次派出轰炸机,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大桥彻底瘫痪。经过多次轰炸,大桥最终在1951年2月被彻底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的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
断桥上至今仍遗留着成千上万处弹痕,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见证并诉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作家陈运和曾到此写下散文《历史登上鸭绿江断桥》,称“上了断桥犹如上了一节爱国主义生动教育课,知耻辱、知胜利、知天下大事跟着共和国昂首阔步走过来”。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1993年丹东市政府对断桥进行了重新维修,在原桥旋转及炸断处建起了观赏台,并将桥身漆为浅蓝色。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丹东市区唯一的国家级保护单位。2016年12月,它还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如今,鸭绿江断桥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静静地矗立在江边,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醒着我们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正如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所题写的桥名,这座“鸭绿江断桥”已经成为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