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6首出自儿童之手的古诗,首首不可小觑

发布时间:2024-09-18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如期而至,但我那流逝的童年岁月再也回不来了。

年纪越大,对儿时的记忆反而愈加清晰。

那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错落有致的房屋和不规则的小巷,成为了我们玩捉迷藏和战争游戏的最佳场地。

image

那时候作业少,学校近,玩伴多,除了农忙时要帮家里干活,其他时候只要一放学就三五成群地打闹,直到天黑才在爸妈的呼喊中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

夏天更是舒爽,尽管天气炎热,却总是不怕热。

我们会约着去河里游泳,去地里偷西瓜、黄瓜……当然这种事得偷偷进行,最好是在午饭后的那一小时,因为大人们通常在家避暑午休。
大人们此时精力最松懈,正是我们最疯狂的时候。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

被大人撞见时难逃一顿狠揍,而且还会边揍边说:“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只知道在家看书,不像你只会出去淘气……”

image

“别人家的孩子”,这可能是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当时并不在意,但长大后,才发现古代有不少这样的神童。
六七岁便能吟诗作赋,很多我们六七岁时念的诗,便是他们在这个年纪创作的。

今天儿童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孩子们写下的经典诗歌。

【 01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提到古代神童的诗歌,流传最广的当属骆宾王七岁所作的《咏鹅》。

骆宾王自幼聪慧,据说有位客人到骆家拜访,有意考他一番,便指着池塘里的白鹅,要骆宾王赋诗一首。

小骆一听,不加思索,便吟出了这首诗,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纷纷称他为神童。

这首诗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鹅的形态和情态,至今仍是儿童启蒙必学的诗篇。

image

【 02 】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宋】寇准《咏华山》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神童,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华山就在他的家乡。

在寇准七岁时,有次随父亲攀登华山,到主峰高处时,广阔的天地尽收眼底。

寇准心生诗意,写下这首气势非凡的五言绝句《咏华山》 ,寥寥数语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

【 03】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唐】薛涛《井梧吟》

薛涛,自幼随父母迁居成都,天资过人。

薛郧仅薛涛一个女儿,因此视如掌上明珠。
她自小便展开读书习字,年纪轻轻便有作诗的才能。

七八岁时,父亲薛郧在院中乘凉,指着梧桐树作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小薛涛在旁听到,随即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续上。

此诗中薛父以树自喻, 薛涛则以“鸟”和“风”自喻,表现出小鸟依人、来去有所依的情感,意境深远。

image

【 04 】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唐】七岁女《送兄》

根据诗中“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的序,可知武则天召见女童,要她作一首送兄诗,女童应声而就。

女童的具体姓名不详,但据说当时她仅七岁,作诗功力已十分老练。

“云初起”、“叶正稀”皆是一语双关。
前者既写出了当时云雾迷蒙的景象,也暗示离别时愁绪顿生。
后者则点明离别季节,同时暗含送别折柳之意。

虽是寥寥几字,却让离别情景如在眼前。

三四句借景抒情,通过比喻成群大雁,衬托出她与兄长不能同去同归的痛苦。

全诗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意境高妙,引人回味。

image

【 05 】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

黄庭坚生于江西修水双井,这个家族诗书世代,在他之前已有22位进士。

黄庭坚自幼喜欢读书,且天资聪颖,因此小小年纪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据说这首诗是他六岁所作,前两句描绘了宁静田园风光,后两句则对比长安名利客的算计和牧童的悠闲自得。

小小年纪的黄庭坚,就能领悟“名利”两个字,确实是神童。

image

【 06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咏菊花》

据宋张端义《贵耳集》所记,这首诗是黄巢五岁时所作。

立冬时节,小小年纪的黄巢与爷爷、父亲在院里散步,院子边种有一排菊花。
西风乍起,草木凋零,唯有菊花璀璨金黄。

爷爷和父亲看见菊花即兴作诗,黄巢随即对答,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的句子回应。

他的父亲因他不懂礼貌欲责罚他,但他的爷爷说:孙子能作诗却不知礼节,再让他作一首看看。
黄巢当即吟出上面这首诗。

仅是开篇便把菊花描绘得生动细腻,最后两句更是精彩霸气,成了千古名句。

image

当然,历史上六七岁写诗作词的远不止这几人。
尽管这些神童天资卓越,但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必攀比。
每个来到父母身边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祝天下孩子们儿童节快乐,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