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固智慧》日记 | 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对比01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坚固智慧》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 ,讲述了佛陀与弟子们关于般若智慧的对话。这部经典在汉传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其汉译本更是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程。其中,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大师的译本尤为著名,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翻译风格,更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演变。

鸠摩罗什玄奘生平背景与翻译成就

鸠摩罗什(344-413年) 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随母出家,遍学大小乘经典。他9岁随母赴天竺求法,12岁返回龟兹,声名远扬。后被后秦姚兴迎至长安,主持译场,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被誉为“旧译”的代表人物。

玄奘(602-664年) 则是唐代高僧,历经千辛万苦赴印度求法,带回大量梵文经典。他主持的译场规模宏大,分工明确,翻译了包括《大般若经》在内的众多重要佛经,被称为“新译”的典范。

两位大师翻译方法的异同

尽管鸠摩罗什和玄奘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但他们在翻译方法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对待原文的态度上, 鸠摩罗什倾向于删繁就简,追求意译 。他认为“既览群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文相应”,因此在翻译时大胆删减,力求简洁流畅。例如,他在翻译《大智度论》时,“三分除二”,仅得一百卷。相比之下, 玄奘则坚持直译,忠实于原文 ,不愿删略梵本。他对《大般若经》的翻译严格遵循原本数量,译成六百卷。

在可读性的处理上,两位大师都十分重视。鸠摩罗什的译文注重音乐感,力求朗朗上口。这与他出生地龟兹国重视音乐的传统有关,也体现了他传播佛法的用心。玄奘同样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在译场中设有“梵呗”一职,负责将译文一唱三诵,确保流畅易读。

译经差异背后的文化时代特征

这些翻译差异背后,反映了两位大师所处时代的不同特征。鸠摩罗什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不久,他需要将深奥的佛教思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给中国读者。因此,他的翻译更注重意译,力求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

而玄奘所处的唐代,佛教已经在中国扎根数百年,人们对佛教教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玄奘的翻译更注重忠实原文,力求将印度佛教的原貌完整地呈现给中国读者。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和本土化过程。

译本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因其简洁流畅,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玄奘的译本则因其忠实原文,为后来的佛教学者提供了更准确的研究资料,促进了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坚固智慧》的两个译本,虽然在文字上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佛教智慧的精髓。它们不仅是我们了解佛教思想的重要文献,更是研究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宝贵资料。通过比较这两个译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复杂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