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86:阿克苏之战,极端穆斯林分子的内讧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19世纪中叶,新疆地区动荡不安。1864年,库车农民暴动引发了新疆农民大起义。在这场动乱中,喀什噶尔白山宗头目托合提马木提、塔什密里克庄柯尔克孜头目恩得克、伽师回民头目金相印先后起事,并发生讧斗。这场内讧最终演变成了阿克苏之战。

阿克苏之战是晚清时期新疆地区极端穆斯林分子之间的一场内讧。这场战斗不仅暴露了新疆地区复杂的宗教派系矛盾,也反映了清朝边疆政策的脆弱性。在动乱中,恩得克为防止喀什噶尔联合金相印等,派人去浩罕迎请白山宗和卓后裔。浩罕摄政王毛拉柯里木库里遂派阿古柏护送和卓后裔布素鲁克来到南疆。阿古柏入侵喀什噶尔不久便将布素鲁克踢到一边,并通过一系列战争,攻灭了当时南疆各地占地为王的封建主,建立浩罕殖民政权,即所谓的“哲德沙尔”(七城)伪政权。

阿克苏之战对清朝边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将新疆分为三大区:北路是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各设立参赞大臣,归伊犁将军直辖;南路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下设阿克苏、叶尔羌、和阗、库车、喀喇沙尔、乌什办事大臣,听伊犁将军节制;东路设乌鲁木齐都统,管理库尔喀喇乌苏以东,包括吐鲁番、哈密地区,也听伊犁将军节制。设伊犁为新疆的“都会”,总领全疆军政事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伊犁将军对北疆的管辖力度较大,南疆事务多归参赞大臣署理。尤其是南疆,乾隆本着“因俗施治”、“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保留了维吾尔社会固有的伯克制度,各城伯克直接管理民政,而南疆参赞大臣长期直接受命于中央政府。

阿克苏之战也对新疆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政合一、以军统政的行政管理制度—军府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但也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阿克苏之战后,清朝不得不重新调整其边疆政策,加强对新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阿克苏之战给我们的启示是:边疆治理必须因地制宜,既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又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介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要采取包容和平衡的态度,避免激化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