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道教的地狱世界是怎样的吗?

发布时间:2024-09-16

千百年来,人类从哪儿来?死后归于何处?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或许,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眼光下,人死后将回归于“无”,什么也没有了。

但在宗教界看来,人现世的死亡仅仅意味着肉体的灭亡,如果这个人生前做了太多恶事,灵魂则会被打入另一个世界——地狱。

一、我国古代神话和道家典籍中有大量关于阴曹地府的记载。

地狱,并非某个宗教独有的信仰观念,它是世界各大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许多人可能将其视为古人的设想,但其实不然。

且不论其真实存在性,单就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古人的美好祈愿而言,正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常把地狱和阴间混为一谈,实际上,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的监狱和刑场。

最早的译述出现在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安世高便译有《佛说十八泥犁经》、《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等著作。

《十八泥犁经》中详细描述了地狱的十八层,即八寒八热、十六地狱,再加上游增地狱和孤独地狱,共十八层地狱。

这里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层,而是指时间和刑法的不同,特别是在时间上的差异。

而阴间,又称阴司、阴府、幽都、冥界等。

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古代神话和道家典籍中早已有关于阴曹地府的记载。

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有魂魄之分,魂是阳气,魄是阴形,二者结合生成人。

人死之后,魂魄会分离,魂归于天,魄归于地,于是现世的人间为阳间,而死后生活的地方为阴间。

《山海经》中曾记载有鬼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间有东门,叫鬼门,供万鬼出入。

门上有两位神人,一叫神荼,另一位叫郁垒,掌管鬼魂。

另外,先秦两汉的丧葬制度最详细的传世文献《仪礼·士丧礼》中也有记载:“度兹幽宅兆基,无有后艰。”汉郑玄注:“今谋此以为幽冥居兆域之始,得无后将有艰难乎?”这里的“幽”便是指阴间,这是我国原始宗教的地狱萌芽阶段。

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也逐渐在吸纳佛教的地狱信仰观念中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地狱体系。

二、道教的地狱什么样?

道教的地狱世界分为不同层次,包括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

主宰者为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府,为天下鬼魂之宗。

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皆归于酆都大帝管辖,生前所犯之罪由大帝处治。

《太平经》中提到了阴府召人灵魂考核魂魄的说法:“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

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代葛洪也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类似的说法,称“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此外,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录了“五方鬼帝”: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传说中的罗酆山位于天地北极的深处,是酆都大帝的治所,并下辖六天洞宫及其他众多宫殿和部门。

道教还尊崇太乙救苦天尊为地狱教主,类似于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萨。

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高,居东极长乐世界,与大惠真人、救苦真人合称东方三圣。

《道教灵验记》中指出,太乙救苦天尊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侍卫身旁。

太乙救苦天尊在天呼为太一福神,在世间被称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曜帝君(法身为“鬼王”),外道摄邪中称作狮子明王,在水府中则为洞渊帝君。

遇到困难时,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白日升天”。

道教中的《施食科仪》仪式中也有所体现,除了设立施食法坛和灵坛,也会供奉“鬼王大帝”神位,以震慑群鬼,维持秩序。

道教的生态伦理精神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万物一体的精神、生而不有的精神、曲成万物的精神、合而不同的精神、循环再生的精神以及融通万有的精神。

其宗旨是让人们通过修行,体悟自然之道,追求天地万物一体化,实现人间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得道成仙。

总而言之,不论是从古代神话还是道家典籍中的记载来看,道教的地狱观念不仅奠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善恶轮回的理解。

道教教导人们通过积德行善、修行学道,以避免坠入地狱之苦,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生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