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是什么?怎么样使用?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Image

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每多等待一分钟,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下降7%至10%。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出现,为挽救生命提供了宝贵的“黄金4分钟”。目前,AED已广泛应用于机场、地铁站、学校等公共场所,成为急救的重要工具。

AED的使用相对简单,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掌握。使用时,只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打开AED的盖子,启动电源。
  2. 根据语音提示,解开患者上衣,撕开电极片。
  3. 按照图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
  4. 将电极片的导线插入AED主机,主机会自动分析心律。
  5. 如果需要电击,AED会自动充电并提示按下电击按钮。
  6. 电击完成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7. 每隔2分钟,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如有必要会再次建议电击。

值得注意的是,AED具有自动分析功能,不会对不需要电击的患者进行误操作。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为公众使用AED提供了法律保障。

AED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挽救了无数生命。2023年10月29日,在浙江桐庐举行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35台AED配合现场急救指挥部为赛事提供全方位保障。比赛中,有3位跑者发生心脏骤停,均在第一时间得到了AED的救治并成功恢复心跳。其中两位患者经AED除颤后复律,后续经医院治疗已先后出院。

另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2024年4月21日的杭州钱塘女子马拉松比赛中。一位跑者在赛道上突发心脏骤停,现场急救人员立即使用AED进行救治。仅一次除颤,患者便成功复律,并在当天顺利出院。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AED的卓越性能和优秀的预后效果。

AED的普及和正确使用,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其中80%发生在院外。然而,目前我国公共场所AED的配置率和公众的使用熟练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AED的普及和使用培训。政府应加大投入,在更多公共场所配置AED;学校应将AED使用培训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急救培训。只有人人都掌握AED的使用方法,才能在紧急时刻挽救更多生命。

AED不仅是救命的工具,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更有温度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