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剧目是我深刻不忘的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巨匠,虽然生于四川眉山,却与河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年轻时赴京赶考,到晚年魂归郏县,苏轼的一生与河南紧密相连,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诗篇。

苏轼与河南的缘分始于嘉祐元年(1056年)。那一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自川陕赴开封府考科举。年仅20岁的苏轼与苏辙一举登科、名震京师,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此后,苏轼在开封任职,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仕途生涯。

在苏轼的宦海沉浮中,河南留下了他许多重要的足迹。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时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也预示了苏轼一生的漂泊命运。

苏轼在河南的足迹遍布多地。在辉县,他留下了《苏门山涌金亭碑》;在汝州,他创作了《石钟山记》等名篇。1084年,苏轼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文章,展现了他对中原大地的深厚情感。

然而,苏轼与河南最深刻的联系,莫过于他最终选择葬在了河南郏县。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原本计划与弟弟苏辙在许昌定居。但因朝局变化,苏轼最终选择定居常州。次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

关于苏轼葬于郏县的原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郏县风水好,适合安葬;也有人认为苏轼因家境不济,无力归葬眉山。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苏轼选择郏县是出于对弟弟苏辙的深厚情谊。苏辙曾担任汝州知州,对当地颇为熟悉。苏轼生前曾表示,希望与弟弟葬在一起。最终,苏轼夫妇、苏辙夫妇及苏洵的衣冠冢均葬在郏县,形成了著名的“三苏坟”。

苏轼的葬地选择,不仅体现了他与苏辙的兄弟情深,也反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深厚感情。苏轼一生多次到河南,对中原大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中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中原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河南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词文章不仅丰富了河南的文化内涵,也塑造了河南人民的精神品格。苏轼的豁达乐观、坚韧不拔,成为了河南人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纪念苏轼,河南人民在郏县建立了三苏园。三苏园不仅是苏轼的长眠之地,也成为了研究和传承苏轼文化的重地。每年,都有无数学者和游客前来凭吊,感受苏轼的精神魅力。

苏轼的精神在当代河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超脱,成为了河南人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苏轼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也激发了河南人民的文化自信。

苏轼与河南的渊源,不仅体现在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中,更体现在他留给河南的文化遗产中。从苏门山到三苏园,苏轼在中原大地上留下的足迹,成为了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河南人民,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