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长城卫士:用心保护、修缮长城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长城,这座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然而,要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长城卫士”。他们中有世代守护长城的村民,有运用现代科技保护长城的年轻人,还有致力于长城研究的学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建筑。

蔡井有:守护箭扣长城的“土生土长”卫士

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有一位名叫蔡井有的普通村民,他同时也是西栅子“长城保护员”一队的队长。蔡井有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对箭扣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2019年,蔡井有正式成为长城专职保护员。每天,他都要巡查长城,防止游客攀爬未开发的“野长城”,捡拾垃圾,保护长城周边环境。有一次,他发现一名游客试图挖掘刻字的城砖,立即上前制止,并对游客进行了批评教育。

蔡井有说:“最让我感到憋屈的是游客和村民对长城保护员的不理解。”有时,他会在路口阻拦准备攀爬长城的游客,面对游客的不理解和抱怨,他总是耐心解释,有时甚至要面对恶语相向。但他坚信,保护长城是他肩负的重任,他会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继续守护长城。

张鹏:用科技守护长城的“80后”保护员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有一位名叫张鹏的“80后”长城保护员。2014年,张鹏辞去工厂工作,成为一名净水器维修员,以便有更多时间参与长城保护工作。他自费学习无人机操作,并将这项技能应用到长城巡查中。

张鹏利用无人机360度全方位拍摄观察长城,解决了因地形因素无法观测的问题。他还开发了专业巡查软件,提高了长城保护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张鹏说:“成为保护员,长城就融入了我的生活。第一反应是兴奋,但也有点紧张。我觉得,有一份神圣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

尚珩:致力于长城研究的考古学者

在北京,有一位名叫尚珩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从小就对长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时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大学毕业后,他加入长城小站,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长城徒步考察,行程超过3000公里。

尚珩认为,“要保护长城,首先得了解长城。”他先后主持了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了多个研究项目。在研究性修缮中,他和多领域专家合作,从考古学的角度为长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尚珩说:“我希望人们到长城参观游览时,不仅看到雄伟的长城建筑及遗迹,还能了解更多的长城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这三位长城卫士,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怀着对长城的深厚感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长城保护者缩影,展现了长城保护事业的多样性和传承性。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长城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