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致癌物,不但伤肾还致癌,有科学依据吗?看完或恍然大悟

发布时间:2024-09-01

Image

鱼腥草,这种在西南地区广受欢迎的野菜,近年来却陷入了“致癌”的争议漩涡。有人声称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不仅伤肾还致癌,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

事实上,鱼腥草中含有的是马兜铃内酰胺,而非马兜铃酸。马兜铃酸是一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的物质,对肾脏有明显损害。相比之下,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AII、BII和FII与马兜铃酸在化学结构上有显著差异,目前没有任何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致癌性。

农业部李耘主任指出,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对人体的影响与马兜铃内酰胺I不同,临床上也没有食用鱼腥草导致肾脏受损的报告。这意味着,将鱼腥草与致癌物马兜铃酸相提并论,是一种误解。

那么,鱼腥草究竟有哪些价值呢?从药用角度来看,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痈排脓的功效。在现代研究中,发现鱼腥草中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维生素、水溶性多糖、生物碱等物质,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鱼腥草可以随意食用或泡水喝。鱼腥草泡水喝虽然可能具有增强免疫力、防辐射、预防肿瘤等潜在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首先,长期饮用鱼腥草水可能导致口臭,因为鱼腥草本身带有浓烈的鱼腥味。其次,部分人群可能会对鱼腥草产生过敏反应,如药物性皮炎、未梢神经炎或过敏性紫癜等。此外,由于鱼腥草性寒,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引发腹泻等不适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鱼腥草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浓度难以精确控制,因此其所谓的“养生”效果也难以保证。正如专家所言:“任何食物既然能食用,就说明它拥有对人体有用的成分,但食物本身承担不了治病的重担。有病,还是要吃药才行。”

综上所述,鱼腥草并非致癌物,适量食用通常是安全的。但对于体寒、肝功能不佳的人群,以及孕妇和儿童,仍需谨慎食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鱼腥草,既不盲目迷信其功效,也不过分夸大其潜在风险。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