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五常是怎么确定的?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5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在这份开创性的文件中,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被指定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五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更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

五常在联合国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和权力。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而五常作为安理会的核心成员,不仅拥有否决权,还承担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这意味着,只要五常中任何一个国家投出反对票,任何决议或决定都无法通过。这种权力设置在当时被视为确保五大战胜国合作、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机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常制度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一方面,它被批评为“强权政治”的体现,违背了联合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五常的组成和权力分配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例如,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大国长期呼吁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更好地反映当代国际格局。

尽管如此,五常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是安理会的核心,还在全球治理、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在冷战期间,五常通过安理会平台进行对话和博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风险。而在后冷战时代,五常在处理地区冲突、反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关于安理会改革的讨论仍在继续。以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四国集团”主张同时增加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提高安理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而以意大利为首的“团结谋共识集团”则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认为这会进一步加剧不平等。俄罗斯等常任理事国则对限制否决权的提议持保留态度。

这场改革之争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战后秩序的反思和调整需求。一方面,人们希望安理会能够更好地反映当代国际现实,提高决策效率和代表性。另一方面,如何在维护大国合作与促进多边主义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曾说过:“公正是联合国秘书长一职的核心和灵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整个联合国体系。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在保持大国合作的同时,提高安理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将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无论如何,联合国五常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将继续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