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被抢,土匪看罢泪流满面,还把所抢财物如数奉还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1911年4月24日晚,黄花岗起义前夕,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诀别信——《与妻书》。这封信不仅见证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的深情,更彰显了一位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与妻书》开篇即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短短数语,道出了作者即将赴死的决心和对爱妻的不舍。信中,林觉民回忆了与妻子的点点滴滴:“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这些温馨的回忆,与即将到来的生死离别形成鲜明对比,更显情真意切。

然而,《与妻书》并非仅是一封情书。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他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革命者“以天下人为念”的博大胸怀。

据传,这封信后来被土匪抢走。当土匪读到“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等句时,不禁泪流满面,被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深深打动。最终,土匪不仅将信归还,还将所抢财物如数奉还。这个故事虽未经证实,却生动地体现了《与妻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与妻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更在于它所体现的革命者情怀和家国情怀。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句话道出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也揭示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的辩证关系。

时至今日,《与妻书》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一封情书,更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关乎个人,更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我们更应心系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却承载了无尽的思念与期望。它不仅见证了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更彰显了一位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与妻书》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