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黄河,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壮阔水系,其源头竟然小到只有一个杯子大小。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不仅揭示了大自然的奇妙,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漫长历程。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这里有一个名为卡日曲的小泉眼,清澈的泉水从山脚下的几个泉眼中溢出,形成了黄河最初的一滴水。这个泉眼的出水量虽然不大,但却是孕育了5464公里长、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的黄河的起点。
然而,人类对黄河源头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导河积石”的记载,但当时的“积石”距离真正的源头还有相当距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人们开始认为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后潜行地下,再南出为河源。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直到元代,人们才开始对黄河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派遣使者探查黄河源头,绘制了《河源图》。乾隆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难以堵塞,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最终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组织对黄河源头进行考察。1952年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再次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为了保护这个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源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明确规定,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具体到黄河源头的保护,法律规定禁止在黄河上游约古宗列曲、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河湖群等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维持河道、湖泊的天然状态。同时,国家加强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大对黄河干流和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的雪山冰川、高原冻土、高寒草甸、草原、湿地、荒漠、泉域等的保护力度。
黄河源头,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泉眼,实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不仅滋养了广袤的黄河流域,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古人的模糊认知,到现代的科学考察,再到如今的严格保护,黄河源头的探索和保护历程,正是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缩影。这个“只有一个杯子大小”的神秘源头,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滋养着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