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施肥过多不仅不能提高作物产量,反而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据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介绍,施肥过量可能导致庄稼倒伏、抗病虫能力减弱,甚至引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前,我国80%的农户仍习惯于凭经验施肥,全国有1/3的农户施肥量超过作物实际需求。这种粗放的施肥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化肥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科学施肥的核心在于“精准”。农业部在《关于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抓手,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普及”。具体而言,科学施肥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施肥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东北地区,应“减氮、减磷、增钾,补锌、铁、钼等微量元素肥料”;而在黄淮海地区,则应“减氮、控磷、稳钾,补充硫、锌、铁、锰、硼等中微量元素”。
其次,要注重有机无机配合。过度依赖化肥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还可能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因此,应鼓励农民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如秸秆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等,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再次,要推广新型肥料和施肥技术。例如,缓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可以有效延长肥效,减少养分流失。同时,机械化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的应用,也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
最后,要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土壤养分检测,及时调整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同时,要加强化肥利用率测算,为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撑。
科学施肥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效率,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测算,如果将发达地区过量施用的化肥节省下来,补给化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区,全国粮食生产可以在不增加肥料施用总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量。这不仅能够缓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的紧张状况,还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肥料市场监管,为科学施肥创造良好环境。肥料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型肥料,提供专业化的农化服务。而广大农民则需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学习和应用科学施肥技术。
只有将科学施肥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美好愿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