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总结性的话语可谓道教思想的精华,既是亘古不变的为人处世和证道法则,也是养生的根本之道,深刻揭示了人类“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理。
其中的“法”,可以理解为效法。
道家在养生方面重视的是效法与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换,返璞归真,健康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匹配。
人法地
人法地意味着人要以大地为准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便是顺应这个规律。
春天,当大地阳气升腾,地力复苏,人们应当耕种,顺应百花的生长。
进入夏季,万物繁荣,整个人体与大地也处于一种“兴旺”的状态。
秋天时,丰收的季节已然到来,我们说的“贴秋膘”,就是在这个成熟之季及时修身养性。
冬季,白雪皑皑覆盖大地,地力开始滋养和休息,为来年的复苏铺路。
地法天
为什么大地会如此遵循季节变化,这便是地法天。
春日百花齐放,乃因天雨滋润;盛夏万物盎然,得益于骄阳的炽烈;秋日丰收,经历了春生与夏长,自然应迎接收获;而冬季万物休养生息,因天雪飘零,盖住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
1、人与自然和谐
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按照这种规律,顺应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
如今,大家频繁提及“中医养生”。
中医并非只是中国的医学,而是中庸之道,讲究调和、平衡与循环调理。
它的治疗不会止于表象,而是致力于探寻根本。
2、“蝴蝶效应”
人体自身就像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蝴蝶效应经常被提及,举例来说,在一片海洋的一边,蝴蝶的振翅可能引起波澜,从而影响到另一边的海啸。
人体也颇似此,当打喷嚏或流泪现象出现时,可能是内部某个功能的逆境。
因此,如何将个体生命视作整个系统来调养、平衡便尤为重要。
3、顺应物序
我们的肝胆肺腑及各种经络都有其活跃的时间与规律。
无非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正是古人最质朴的道理。
只需顺应这个规律,食补远胜于药补,而充足的休息更比任何护肤美容来得踏实。
4、顺应四时
现代人常常如此:夏季,厚厚的窗帘遮光,在低温的空调房间内忙碌,而不知窗外阳光普照;冬天则享受室内温暖,与外界的寒冷毫无概念;锻炼更是通过乘坐电梯到健身房,似乎只有在那里才算锻炼;饮食则是随意,随后又依赖减肥药。
现代人使简单生活复杂化,变得不再朴素。
健康其实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智慧,尤其是要拥有一颗宽广的心。
5、遵循自然法则
看所有植物都需要光合作用,人也是如此,定期接地气是极其健康的。
回到赤子之心,婴儿的状态便是最健康的。
曾经我不理解,为何小孩总显得缺钙,而即便补充足够的钙,也依旧不足。
等到自己为人母后才发现,原来晒太阳是吸收钙的重要条件,不晒则无从吸收。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婴儿的成长,正是最接近本初的状态。
人类身为哺乳动物,我们生存的法则不应被人为打破。
让我们回归一种与自然更加亲密、更为融合的状态,而非封闭与防范。
6、融入大自然
春日时,我们可如李白所言:“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倘若大家都能在清风明月下静心观赏山花,那内心必会如花般绽放。
到秋天,可感受杜甫的情怀:“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秋风落叶从心头拂过,一瞥千古,拥有宋玉的悲切,便会更加珍惜。
若能沉静地置身碧山之间,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的对视,必然能感知青山的奥妙。
当你在这个地方与友人共享美好,不是躲进音乐厅享受人造的管弦乐,而是如李白所写:“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若这一切能怦然入心,你便与自然已然融合。
现代人身处这样的天地却常封闭于城市的喧嚣,何以体会到王维的境界,见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如何能做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古人那般宁静,以至于连桂花落下的声音都能听见。
7、返璞归真
因此,拒绝喧嚣,回归宁静,摒弃奢华,返璞归真,这正是现代人能做到的养生之道。
当世界皆在追求增添时,健康却需要减法,需学会剔除繁杂,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8、热爱自然与人生
同时,追求健康,关键之一在于“热爱”。
对春花秋月保持细腻的敏感,对生活保持如孩子般的纯真,这样这些古诗词中的境界便会如约而至。
嵇康曾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一个人,随着手上的琴弦挥舞,眼看着归鸿在天边渐行渐远,便能“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表达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古人们健康而质朴,自信而蓬勃,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