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悟:人活一世,守心止欲才是立命安身之本!

发布时间:2024-09-18


《道德经》中提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个“止”字,蕴含了君子的修养与智者的从容,更是左右个人命运的进退之道。

“止”的奥妙,皆在一心之中。

因此,自隋朝王通的《止学》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推崇。

曾国藩年少时深受《止学》熏陶,他一生的成就中无不留有“止”的烙印。

无论你是名声显赫,还是默默无闻,都应理解“知止”的道理。

一、止言

《止学》中说道:“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说话需简,闭口须修。

言语是本能,而不言则是修为。

刘禹锡进士及第,仅21岁即听取朝政之道,由于他志向高远,得以唐顺宗的器重。

但其改革举措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导致了短暂革新后重回旧制。

失去依靠的刘禹锡自然被贬。

不久后再被召回,心中欣喜,便写下了《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a得意之情洋溢其间,这首诗激怒了朝中大臣,刚归京城便再度被贬。

后来,唐文宗即位后齐召刘禹锡,然他再次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带有狂放的态度,再次引发朝中不满,他又因此被贬至苏州,从此未能重返长安。

《易经》中语云:“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语言有时引起的祸乱,正可见聪慧之士宁愿保持沉默,以此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观行不可任性,言语不可随意,心门通口,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运,修身齐家自当谨言慎行,减少后悔。

二、止欲

《止学》也提到:“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一切事物皆有限度,过犹不及,欲望实际上是束缚于意识之中的,心中欲望无穷无尽的人终生都将受到其拖累,然而心中清澈无欲之人则可高枕安睡。

唐朝裴庭裕在《东观奏记》中曰:曾有名为毕成的翰林学士,极具才华,深得唐宣宗的偏爱,有意封他更高职。

然而毕成明白宰相却并不喜欢他,若恰逢宰相对此有人美言,自己前途会受阻。

他在思虑后,选择了以色讨好,甚至寻到一位貌美女子送至相府。

宰相见其中之意,立即拒绝并将其还回,警告儿子:“尤物害人。

毕成与我无缘,今以此饵,必倾吾家族。”
此后,毕成决心以血书恳求宰相收下,而宰相仍不为所动。

宰相明白毕成送的不过是鱼饵,绝不会轻言上钩,以保障家族的安宁。

《史记》中提到:“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欲望乃人性之根本,不可惧,但贪婪确实可怕。

人生漫漫,无须羡慕他人,清除那些不切实际的贪念,方能驾驭自己的欲望,享受努力得来的喜悦,方为明智之举。

三、止争

《止学》中云:“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君子懂得不计旧怨,小人的互相报复却害人自伤。

在人生中,往往脾气消耗一生,和气则可能赢得一切。

1889年,张之洞自两广总督调往湖广,然而上任后因身材不高,长相平凡,被许多人嘲笑。

一位商人甚至画了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将张之洞与身材矮小却显赫的布政史与巡警道并列其中。

当商人将这幅画展出后,立时轰动全城,大家纷纷议论新任总督将如何应对这一挑衅。

这一消息传到张之洞耳中,他少许震惊,继而一笑置之,遂指示手下购买了这幅画。

张之洞拿着画仔细玩味,笑言:“这种琐事实在不值得我去费心,就此结束吧。”所以,商人在得知张之洞的态度后,深感钦佩,并再无对此事的嘲弄。

百姓们对他宽容的德行赞不绝口,张之洞性情宽和,懂得包容,故而一生得意,仕途如虹。

作家周国平曾说过:“人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凡事若都执念于争,历来不仅显得不近人情,且耗尽个人的精力。

与其争执,不如宽容;与其争斗,不如避害,放下成见,提升自我的境界,方能成就自我。

墨子有云:“知止,则日进无疆。”
“止”与“不止”,乃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更是成就与平庸的界限。

无论是处世还是待人,都需明白适度之义,懂得“知止”的人,才能更好地前行,言语留余,行事有法,慎言止语、守心止欲,清静无争,方是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