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魏建功,这位出生于江苏海安的语言文字学家,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贡献,被誉为“字典之父”。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近60年,见证了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现代化进程。
魏建功的学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他对音韵学的深入研究上。1935年,他出版了《古音系研究》一书,这部30万字的专著被后世评价为“从传统音韵学通向近代音韵学的桥梁”。在这本书中,魏建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如将古音系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今日国音以前的音韵研究”,并强调了活语言和各种语言材料对研究古音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既继承了传统音韵学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了学术研究,魏建功还积极参与推广国语和汉字改革的工作。早在1925年,他就成为《国语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28年,他被推举为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委,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国语推广工作。1946年,魏建功被借调到台湾,担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台湾,他不仅创办了《国语日报》,还在广播电台开设讲座,为台湾的国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建功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大期间,他开设了声韵学概论、方言研究等8门课程,成为北大中文系“三大概要”之一。1949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参与创建了北大古典文献专业。1961年,他更是担任了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
魏建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也值得称道。他一生勤勉治学,著述颇丰,留下了500余万字的著作。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批斗,他也未曾放弃对学术的追求。正如他的学生所言:“魏建功先生以自己毕生的真诚与勤奋、智慧与热情,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伟大进程中,几经磨难,造就了自己的人品和杰出的学术。”
魏建功的一生,是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现代化而奋斗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今天,当我们翻开《新华字典》,使用简化汉字时,都应该记住这位为中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魏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