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俄罗斯军队在实战中的后勤保障问题,从俄乌战争中暴露无遗。这场持续了30个月的冲突,不仅考验了俄军的作战能力,更暴露了其后勤保障体系的诸多短板。
首先,俄军在战前对后勤保障的准备严重不足。据乌克兰截获的俄军通信显示,俄军普遍只携带了3-5天的武器弹药、油料和军需物资,没有制定严密的后勤保障预案。结果,在进攻基辅的道路上,一支长达64公里的强大装甲纵队因缺乏油料和食品等给养保障,在距离基辅仅40公里处被迫停下,此后二十多天未能展开大的作战行动。
其次,俄军的后勤交通补给线频繁遭受袭击,导致军需物资装备损失惨重。由于战线过长、兵力有限,俄军无法有效控制被占领地区,特别是至关重要的交通线。乌军组织了数百支特种分队对俄军的交通补给线发动广泛打击,至4月底,俄军37个战斗群在正面战场的敌后破袭活动中遭受重创,被摧毁、受损放弃的主战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卡车、油罐车、指挥车和电子战车等达2000多辆。
再次,俄军后勤抢救维修力量薄弱,大批装备和车辆被迫丢弃。由于投入的武器装备和车辆老旧型号较多,维修保养状态普遍不佳,到了战场上很快就因各种故障抛锚。乌军检查发现,俄军在基辅撤退时丢弃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铠甲-S”弹炮结合系统,仅因轮胎破损无法行进。这反映出俄军后勤保障忽视战场抢修,抢救维修力量严重不足。
此外,俄军作战物资消耗量巨大,但保障补给力量相对不足。俄军营级战斗群通常编有3个机械化步兵连、1个坦克连、2个炮兵连、1个火箭炮连和2个防空连,约有50辆主战坦克和120辆装甲步兵战车,总兵力约800-1000人。然而,每个营战术群只编有1个维修排,自身后勤补给能力很弱,持续战斗能力不强。
这些后勤保障问题严重影响了俄军的作战效能。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乌军利用“海玛斯”远程火箭炮系统对俄军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极大地削弱了俄军的作战能力。至9月初,乌军在不到五天内就突破了俄军在乌克兰北部的整个防线,前进了至少150公里,并夺取了近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收复了哈尔科夫全境。
俄军后勤保障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对战争的误判。俄军高层最初乐观地认为这将是一次持续时间很短的军事行动,普遍存在着轻敌思想。这种误判导致俄军在后勤保障方面准备不足,未能制定足够的后勤支持计划。
俄军的后勤保障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后勤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后勤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后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战斗力的正确认识。同时,要高度重视后勤/应急保障装备体系能力建设,保持一支强大的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后勤和应急保障力量。
总的来说,俄军在实战中的后勤保障问题,不仅暴露了其军事体系的短板,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战争中,后勤保障能力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