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丹阳市境内,现存33处,包括帝陵12处、王侯墓20处(含失名墓8处),以及陵区入口1处。这些石刻以辟邪、麒麟等神兽为主,造型独特,气势雄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处石刻位于丹阳市胡家桥北二里狮子湾,现存石刻两件,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保存完好,身长2.95米,高2.75米,体围2.75米,颈高1.40米。其造型栩栩如生,昂首挺胸,张口垂身,腾超如跃,头上有双角,颔下卷须垂于胸际。麒麟虽头部已不存,但其余部分保存完整,身长2.90米,体围2.40米,通高2.42米,颈高1.38米。这两件石刻整体造型精巧,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同样引人注目。这处石刻位于丹阳市荆林乡的三城巷,共有四对八件石刻。其中石兽为天禄、麒麟,两兽昂首突胸,造型雄伟,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装饰。神道柱作瓦楞纹,柱上的石额上有文字“太祖文皇帝之神道”,隶书。柱础上圆下方,是一对环状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这些石刻雕刻精细,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从艺术风格演变来看,南朝陵墓石刻经历了从宋到齐再到梁的明显变化。宋朝时期的石兽造型较为平正,颈短而直,纹饰简朴。齐朝时期,石兽开始向高大、窈窕发展,颈长、胸部突出、腰细,全身略作S形,四肢呈45度向前倾斜,装饰繁复。到了梁朝,石兽的风格更加宏伟豪迈,注重写实,纹饰明显简化,同时注意到两只石兽间的联系和情感交融。
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表征和杰出成就。这些石刻上承春秋战国与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造型体系与原始图腾、楚汉浪漫同属一个体系,通过对比因素在视觉上造成体量的庞大、凝重、厚硕,时时蓄聚着冲击力的张力。
然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近年来,南朝陵墓石刻多次遭到破坏,如2014年南京两处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墨汁渗入致永久污染;2016年栖霞狮子坝一处南朝石刻辟邪被盗等事件。尽管地方政府已提出保护规划,但尚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这些艺术瑰宝能够永久保存,继续为后人所欣赏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