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五味:古人食用的“糖”,是从哪儿来的?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糖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从最初的麦芽糖到后来的蔗糖,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味蕾,更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制作和食用一种名为“饴”的甜味剂。《诗经》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记载,描述了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从米、淀粉和麦芽中提炼出甜味物质。这种麦芽糖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的出现。

东周时期,中国开始种植甘蔗。到了汉代,甘蔗的加工提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砂糖的雏形开始出现。唐代是中国制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一方面,冰糖的生产技术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中国工匠吸收了印度的制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生产出了质量远超印度的白砂糖。

宋代时,“糖霜”一词已屡见于文人著作,如苏轼的诗句“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这表明绵白糖在当时已经被广泛食用。同时,蜜饯的品种也已十分丰富,诞生了至今仍备受喜爱的冰糖葫芦。

到了明代,中国工匠发明了“黄泥法”,使糖的成色进一步变白。季羡林先生在《糖史》中认为,这是手工制糖脱色技术的“登峰造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梵文中“白糖”一词“cini”的本意为“中国的”。

随着蔗糖业的发展,中国的甜食文化也日益繁荣。从乌梅糖、糖叶子到花花糖、糖糕,各种甜味食物层出不穷。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口味分布也随着甜食的发展而变化。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这与今天的“南甜北咸”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中国糖文化不仅影响了国内的饮食习惯,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直到公元8世纪以后,甘蔗与蔗糖的生产工艺才被欧洲人所熟知。由于欧洲不具备种植甘蔗的地理、气候条件,蔗糖获取只能长期依赖与东方的贸易,因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在殖民地的制糖业开始迅速发展,蔗糖才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

从最初的珍稀品到如今的“限制品”,糖与人类的关系一直在演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个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