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清政府:赏!曾国藩:解散吧!专家:真高明

发布时间:2024-09-16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曾国藩的抱负。
1853年,清政府委托他在湖南老家组建团练,以应对太平天国。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乡为母亲守丧,虽为文人,但自幼饱读圣贤书,怀有报国之志。
这次机会正好为他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但团练创办后不久,曾国藩就发现这些非正规军队难以如正规军般高效,总显得懒散。
此外,曾国藩常因筹办团练与湖南巡抚发生冲突。
在无奈之下,他大胆以团练为基础创建了正规军,这就是后来凶名显赫的湘军。
曾国藩 一、血脉地缘相结合的湘军 湘军由曾国藩亲手训练的团练发展而来,自然继承了许多团练的特点。
团练是地方性的自卫武装,与官军相比,更注重地方性和私人性,湘军也不例外。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能镇压太平军、获得骄人战绩 ,除了装备西方先进的枪炮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湘军的地方性和私人性。
湘军士兵几乎都是湖南人 ,彼此通过地缘关系聚集。
招兵时,曾国藩不仅重视地缘,还注重士兵之间有无亲属关系,可以是父子、兄弟,甚至同村同县的都行,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战斗力。
一旦士兵溃逃或叛变,他们的家人会受牵连,亲属关系更阻止了士兵轻易叛逃。
湘军内各种亲属关系并存 此外, 曾国藩任用大量士人担任主将 ,如湘军名将彭林翼、李续宾兄弟、胡林翼等,他们都是文人出身。
儒将是士人对将领的理想,既有文人的儒雅与智谋,又具备武人的勇猛与无畏。
胡林翼、左宗棠等湘军名将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军自创建以来,与太平天国交战十余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与读书人的刚毅精神有很大关系。
影视剧中的李续宜 二、艰难的历程 湘军具备清政府正规军没有的优点,如领导者多为文人出身,俗话说“不怕流氓有文化”。
湘军自创立起便有严格纪律,这在晚清军队中相当稀有,严明的纪律是其能大败太平军的一个关键原因。
湘军性质始终模糊,说它是私军,却没做到军队私有化;说是正规军,又不完全是。
创办初期,湘军实力较弱,清政府并不重视,随着战绩显赫,清政府开始注意并想收编湘军,但苦于无借口。
曾国藩的塑像 湘军内部纷争给了清政府机会
创建湘军的还有王錱,但随着曾国藩全面掌控湘军,王錱感到权力旁落,开始与曾国藩发生矛盾。
1853年,王錱想扩张湘军部署,被曾国藩拒绝。
他随即带着所属湘军脱离曾国藩,另投他主。
这次分裂削弱了湘军战斗力,也为清政府收编提供了机会。
例如1856年,曾国藩在江西被太平军围困,清政府鼓动胡林翼阻止罗泽南救援。
尽管清政府多次利用湘军内部分裂实现收编,但因湘军是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清政府始终不敢动真格。
湘军和岳飞领导的岳家军一样令政府十分头疼 小白说 1864年7月19日,湘军打败太平天国,但令人意外的是,获胜后曾国藩亲手解散了湘军。
这与曾国藩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尽管他较“前卫”,如办洋务、用洋枪洋炮等,但自幼受儒家文化影响。
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和功高震主的道理, 太平军灭亡后,他担心被清政府清算,且手握强大的湘军。
既然战争结束,他觉得湘军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曾国藩剧照 虽然 湘军主力被解散,但各地仍有残部 ,这些部队后来成为剿灭捻军和左宗棠进军西北的主力,继续立下汗马功劳。
湘军的出现对清政府并非完全是好事。
湘军及李鸿章创办的淮军,都是战中成长的军队,私人性质浓厚,导致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张。
此后数十年,汉人督抚多出自湘淮军集团,他们在国内外大事上发挥关键作用,如左宗棠、刘坤一、李鸿章,都是清政府依赖的重臣。
清政府不愿地方上掌握军队,因此收编湘军、淮军是不可避免的。
刘坤一 小白说 湘军的出现是晚清历史上的大事。
这支不受清政府约束的军队,使晚清政局走向新的道路。
可以说,晚清70年的历史,有近50年受湘淮军集团影响。
即便清末十年湘淮军不再出现,袁世凯的崛起也有曾国藩、李鸿章的影子,而且他比前辈更大胆,故清政府最终在他手中结束。